手机版

六经皆史是谁的观点(章学诚与“六经皆史”)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1 15:16:11     编辑: 芥子藏书

章学诚(1738年-1801年),清代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章学诚自小体弱,“日仅诵百余言”,但是十分勤奋,无论隆冬盛夏,常读书至午夜。但科举不顺,七应乡试乃中。第三次乡试落榜时,拜翰林院编修朱筠为师,朱筠对他说:“科举非君所长,不能学亦不足学”。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中举,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并在各书院主讲。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嘉庆五年(1800年),双目失明。次年十一月去世。

章学诚相貌不佳,脸上有斑点、耳背,可能这让他有点自卑,也使得他的言论颇具攻击性。

章学诚认为“道”是客观事物之规律,“求道”应根据对事物的实际考察,据此提出“六经皆史”之说,主张治经以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将治经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脱旧经学传统束缚学术趋向。论文注重内容,反对拟古和形式的倾向。但其学说至清末才为人所重视。钱穆考证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之论首见于《报孙渊如书》。在《文史通义》中,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也,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明确提出“六经皆史”这一命题。

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章并非第一位提出“六经皆史”的人,在此之前,李贽、王阳明、王世贞、李贽、顾炎武等人人都提出过相似观点。

隋代王通说过:“昔圣人述史三焉。其述书也,帝王之制备矣,故索然而皆获,其述诗也,兴衰之由显,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当。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杂也,故圣人分焉。”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提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三皇之世,若泯若没;五帝之世,若存若亡。噫!史其可以已耶?六经,史之言理者也。”

王阳明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明代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李贽在《焚书》中称:“经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