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讲的什么故事(偏见的外衣之下,讲述的全是孤独)
我不知道你如何看待“旅行”的意义,相比较沿途的风景而言,很明显,我们可能更在乎陪在自己身边的那个人。
电影《绿皮书》讲述的就是一段关于旅途的故事,它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段偏见逐渐溶解的旅途。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要讲述了游手好闲的保镖托尼,在机缘巧合下被聘用为知名钢琴演奏家唐·雪利的司机,唐计划从纽约开始一路往南举办自己的巡回演奏,俩人之间由此开始了一段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故事。
而对于电影名称“绿皮书”而言,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是,这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黑人出行指南。
“绿皮书”全称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意为给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它的标语是“现在我们可以没有尴尬地旅行”。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仍十分严重,以新罕布什尔州为例:
在1956年,整个新罕布什尔州只有三间汽车旅店愿意接待黑人,由此可见,那本薄薄《绿皮书》其实是帮助黑人寻找落脚地的一本生存指南。
1936年,纽约哈莱姆黑人社区的邮局职工维克多·雨果·格林和他的妻子出版了第一本《绿皮书》,后来几经改版,直到1966年才随着种族隔离的全面破除而退出历史舞台。
本片于2018年11月16号美国上映,并在第91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斩获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影片三项大奖,堪称那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就如同杰克·凯鲁亚克在自己的代表作《在路上》一书中写得那样:
“我在黄昏的血色中踽踽独行,感到自己不过是这个忧郁的黄昏大地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绿皮书》所讲述的故事,其实是一段关于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
01
对待偏见,拳头不会助我们获胜,尊严可以
歌德曾说:“我能确保正直,却不能保证没有偏见”,伟人尚且如此,遑论我们这些平凡的人。
钢琴家唐虽然天赋异禀,3岁就登台演奏钢琴,更是两次进入白宫演奏,他在音乐上的造诣毋庸置疑,但就因为他是黑人,所以处处感受着偏见带给他的伤害。
应邀去俱乐部演出,观众和助手都能坐在餐厅吃饭,但是唐不行,因为他是黑人;
演出开始前,唐想要用一下卫生间,经理指着树林里一个临时搭建的厕所对唐说,那是你应该去的地方,室内的这个卫生间你不能用;
东道主想要设宴款待唐,二话没说就上了一盘炸鸡,殊不知,唐和其他黑人不同,他不喜欢吃炸鸡。
当身为司机的托尼,不堪忍受警察对自己意大利裔移民身份的侮辱,并挥拳将对方揍趴下时,唐对托尼说:“拳头不会助我们获胜,但尊严可以。”
偏见带来了傲慢和自卑,用惯有思维衡量一切的人变得愈发傲慢,被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得恼羞成怒、拂袖而去的人,积攒了一身的自卑。
唐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观念仍需要勇气。”
于是,在演出方拒绝让唐进入餐厅吃饭后,他和托尼放弃了最后一场演出。
富丽堂皇的高楼内,容纳不下一张干净的餐桌,反而在街角拐弯处那家逼仄的酒吧里,这位音乐家的灵魂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偏见的种子一旦扎根,便会迅速生根发芽,顷刻之间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很难拔除。如果说唐在之前的巡演中都选择了妥协,那么最后一场的拒绝无疑彰显了他的勇气。
我们并不是提倡以牙还牙的办事思维,而是在原则问题面前,学识和傍身的技能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你有没有为了原则迈出那一步的勇气,才是重塑自我的关键。
对于唐来说,《绿皮书》既是行路指南,但又未尝不是一个枷锁,箍住了自己的灵魂。
作家林语堂曾说:“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当灵魂渴望自由的时候,勇气必须要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为自己呐喊,否则我们终将陷入彷徨。
02
那辆绿皮车,未尝不是肖申克
经典的电影就是这样,它们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果从救赎本身来探讨,托尼驾驶的那辆绿皮车未尝不是安迪待了19年的肖申克监狱。
安迪用一把鹤嘴锄挖了19年的洞,最终掘出了一条通往自由的路;唐通过8周的漫长旅行,最终在一家简陋的小酒馆里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没错,他们二人都在自我救赎。
1.拼尽全力
安迪在肖申克教导自己的学生汤米时曾说,做事一定要“百分之百努力,有始有终,不半途而废”,既然决定做了就全力以赴,这也是安迪一直信奉的人生信条。
他为了申请图书馆筹备基金,每周给参议院拨款委员会写一封信,虽然他的信每每石沉大海,但安迪一写就是6年,期间从未间断。
在得到200美元的善款之后,安迪一看这件事能成,于是由每周一封改为每周两封,参议院最终只能选择妥协,允诺每年给肖申克的图书馆拨款500美元,安迪这才罢休;
唐从小就在俄罗斯进修,他的钢琴造诣亦不必多说,就像他高冷地向托尼炫耀自己的专业能力时说得那样:“并不是所有的钢琴家都能演奏肖邦,而我可以。”
他也对托尼说过:“不管做什么,都要倾尽全力”,这样做的目的不光是为了不留有遗憾,更多的其实是一种自我要求,一种人生准则。
2.迟来的勇气
安迪初进肖申克未尝不是困难重重,又要防着身边的人,又要提防狱警的刁难。但和其他人不同的一点在于,他人的勇气被消耗殆尽,滋生出了一身的依赖,而安迪却变得愈发坚强,有勇有谋。
当典狱长去安迪的245号房查房时,安迪那把鹤嘴锄就躺在已经被掏空的《圣经》之中,但他面对典狱长,面不改色地回答完问题之后,又不动声色地接过对方主动递来的《圣经》。
这其实是一场角斗,没有勇气的话,你连上台的资格都没有。
再看看《绿皮书》中的唐,除了上文我们提到的最后一场拒绝出演之外,他的勇气其实体现在影片末尾,当他回到自己那富丽堂皇的别墅,却发现自己仍是孤身一人。
唐最终还是选择和托尼一家共同度过圣诞节的夜晚,当他站在托尼家门前的那一刹那,其实是鼓足了勇气要从以往的阴霾中逃脱出来。
安迪战胜的是体制内的话事人,唐战胜的是自己的心魔。
瑞德曾经评价安迪:“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自我救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它不受环境的限制,而是着重考验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当人性的枷锁横亘我们面前时,是拼命挣脱锁链找寻自由,还是翘首以盼,渴望他人解救,全然要看我们自己。
03
孤独与喧嚣,不正是我们的人生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无疑,身为钢琴家的唐是孤独的。
《绿皮书》中对于唐内心孤独的呈现,除了他身披睡衣,在阳台上望着自己的演出伙伴和女粉丝谈笑风生之外,唐在巡演之初的那种沉默寡言和演出结束后好几次强行挤出来的微笑,简直孤独至极。
当巡演结束后,托尼建议唐给他的哥哥打个电话,唐听后面无表情地回复道:“他有我的联系方式,知道怎么找到我”,言外之意是,想让我主动找他,门都没有。
托尼听罢,说出了整部影片笔者认为最精彩的台词:
“很多人之所以孤独,就是因为他们不敢迈出第一步。”
唐的孤独和托尼一路上的些许聒噪,组成了他们旅途的乐章。反观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由喧嚣和孤独构成的呢?
当一人独处时,孤独就是常态,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当一群人共处时,喧嚣又充斥在我们的四周,随着场景的转换,孤独其实一直存在。
和影片末尾,唐选择和托尼的家人共度圣诞节不同,笔者私以为,孤独不是光靠和朋友共处就能够坦然面对的,生命中的灿烂无须孤独偿还,但仍需孤独的陪伴。
与其说人生是一段和时间赛跑的旅程,不如说这是一段和孤独和解的岁月,《百年孤独》中曾说:
“孤独,在人们心中总是与凄凉、悲伤、眼泪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孤独是把握人生的自控器,一个人拥有了孤独,就能从容的驾驭自我,塑造自我。”
孤独既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乐章,那么将它演绎成悲歌还是一首欢快的舞曲,琴弦始终窝在我们手中。
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停地告诫自己:
不要停止漂泊,信任一路的风景,世界辽阔,任我随意行走;心灵广垠,由我自在倾听。把灵魂寄托在天空之上,让神话居留在心间。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