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氛围的意思(神秘的“氛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31 08:31:03     编辑: 醜奴儿书斋


子沫先生的《氛围》一文中,有一段独具只眼的文字——


看过一组民国时期女性的照片。是一位外国摄影师拍摄的。虽然当时生活不富裕,可是很奇怪,无一例外,她们脸上的氛围都很好:静态的好,端庄的好,不卑不亢的好,无打过鸡血往前冲状态的好,从容安定、安分守己、没有非分之想的好……每个人都像自己,而不是像一个群体。平心静气是多么难得的事。集体焦虑似乎成了时代病,脸上的好氛围便失传了。

心里的氛围不好,脸上的氛围也不会好,……


《辞源》解释:“氛”,云气,雾气。《辞海》解释:“氛围”,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看来,这些解释都难以用于子沫先生所说的“氛围”,因为他说的“氛围”,是“脸上的氛围”和“心里的氛围”,真有些“云里雾里”的,颇显几分神秘。

子沫先生是由一组民国时期女性的照片说起这个神秘概念的:“她们脸上的氛围都很好:静态的好,端庄的好,不卑不亢的好,无打过鸡血往前冲状态的好,从容安定、安分守己、没有非分之想的好……”。

醜奴儿琢磨,子沫先生所说的“氛围”,当是指的气质、风度、风神、气象、神韵和意态。《晋书·顾恺之传》说,顾恺之给人画像,最后在脸颊上给人添上三根汗毛,那个人立刻就活起来了。这“三根汗毛”显然是彰显了那个人“脸上的氛围”。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写道:“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是说汉元帝因错过王昭君的美貌而怪罪未能画出王昭君“脸上的氛围”的画工毛延寿,将那倒霉的画工杀掉了。

子沫先生对照片上民国时期女性“脸上的氛围”啧啧称赞:“静态的好,端庄的好,不卑不亢的好,无打过鸡血往前冲状态的好,从容安定、安分守己、没有非分之想的好”,似乎是说,那时的女性娴静而沉稳,矜持而自尊,淡泊而优容。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像自己,而不是像一个群体”,她们的“静态的好,端庄的好,不卑不亢的好……”,并非某个“模具”制造的!

子沫先生认为,“心里的氛围不好,脸上的氛围也不会好”,等于说,“脸上的氛围”是受“心里的氛围”制约的。“心里的氛围”又是怎样生成的呢?这大概与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精神追求、文化熏陶等等因素息息相关。

子沫先生叹息:“平心静气是多么难得的事。集体焦虑似乎成了时代病,脸上的好氛围便失传了。”恐怕有些危言耸听。难道“集体焦虑”真的像柄铁扫帚,能把“脸上的氛围”的种种“好”一扫而光么?“脸上的好氛围”真的便“失传”了么?

能够准确地鉴赏他人“脸上的氛围”,不容易;能够自觉地修炼好自己“脸上的氛围”,同样不容易。这与性别无关,男女都一样。

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名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似乎夸大了“诗书”的作用。但可以肯定,多读书,多思考,勤于净化自己的心灵,是会让“心里的氛围”和“脸上的氛围”统统“好”起来的。著名作家严歌苓说:“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说得不无道理。


注:①子沫《氛围》,载2017年第15期《读者》。②东晋葛洪的轶事小说《西京杂记》载:元帝后宫人多,不得常见,令画工图写宫人形貌,按图召幸。宫人纷纷贿赂画工,唯昭君自恃绝色,不肯行贿,遂不得好像,以致埋没,待到元帝已将她赐给匈奴王,临行召见,发现为后宫第一,乃穷究其事,尽将画工处斩,毛延寿即其中善画人物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