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兵不血刃什么意思(每天一个成语故事 兵不血刃)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7 08:02:19     编辑: 独以长剑凌春秋


兵不血刃

基本词义

兵不血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指兵器上没有沾上血迹,比喻在未经激烈战斗的情况下,就轻易取得了胜利。常用于赞扬策略高明、避免无谓战斗的行为。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出处

《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故事

东晋时期,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但性格骄横跋扈。他因私愤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并伪造诏书诬陷刘胤谋反。 宰相王导因畏惧郭默的势力,未敢问罪,反而加封其官职。然而,正直的将军陶侃得知真相后,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并写信给王导,指出若郭默杀害宰相,难道朝廷也要加封他为宰相吗?王导深受触动,派陶侃率军讨伐郭默。陶侃出兵神速,围困江州,通过心理战迫使郭默的一名叛将将其逮捕后投降,从而不战而胜,平定了叛乱。

这个故事体现了兵不血刃的精髓:以智取胜,避免不必要的战斗和牺牲。它告诉人们,解决问题和消除矛盾的最佳方法是通过智谋和外交手段,而非直接诉诸武力。

例句

在这次商业竞争中,他凭借出色的策略和谈判技巧,兵不血刃地击败了对手。

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不战而胜:形容通过智谋或外交手段,在未进行实际战斗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胜利。

轻而易举:形容做事情非常容易,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或时间。

反义词:

血流成河:形容战斗或灾难中大量流血,场景惨烈。

浴血奋战:形容在战斗中英勇拼搏,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