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水秀山清历久弥新看——石泉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0 10:01:48     编辑: 一览世间万事休


石泉县,隶属陕西省安康市,位于安康市西北部,东南与汉阴县接壤,西南与西乡县毗连,西北与洋县和佛坪县交界,北与宁陕县相邻,区域面积1516.4平方千米。县境内地形复杂,山峦叠嶂,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悬殊大。最高海拔北部的云雾山2008.9米,最低海拔南部的石泉咀332.8米。


石泉县源自旧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夏商时期,属古庸国;春秋时期,属巴国;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国、秦国。汉高帝九年(公前198年),始置安阳县。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此地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石泉县。 石泉县森林繁茂,水秀山清,被称为“中国天然氧吧”。


石泉的出名,除了与1984年在池河镇发现的鎏金铜蚕有关之外,还与鬼谷文化息息相连。据悉,鬼谷子文化的发祥地,就在今天陕西南部的汉江之滨的石泉县。


石泉,文化底蕴厚实,历史源远流长。滨汉江北岸云雾山中的鬼谷岭、清溪沟,是鬼谷子隐居,著书立说,教学收徒的地方。鬼谷子一生,勤奋好学、侮人不倦、淡泊名利,既不争名于朝,也不争利于市。


战国时期的石泉,既有楚文化的延伸,又有秦文化的渗透。鬼谷子在这里创立了纵横学说,培养出了两位历史人物,即张仪和苏秦,一位主张合纵,一位倡导连横。他们“习之于鬼谷先生”,“俱事鬼谷先生学术”,上演了一部悲壮威武可歌可泣的战国争雄史,有力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程。


石泉又是一方革命热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红四方面军、红军巴山游击队,从1933年春到1937年春,在石泉坚持了长达四年的游击战争,创建了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石泉苏区,使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为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石泉,水秀山清,惠风和畅,人杰地灵,经济繁荣,展现出了一幅激昂奋进的振兴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