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长征的起因简介(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17 19:16:15     编辑: 月亮弯弯1983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这次长征始于1934年10月,当时红一方面军在江西苏区失利,被迫走出2万5千里的艰难行程,最终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从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江西苏区坚持抗战,但多次遭遇国民党的“围剿”,面临生存威胁。长征成为红军的一种战略选择,以寻找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1934年底至1935年初,中央苏区受到国民党军队猛烈进攻,红军面临被歼灭的危险。为了保护红军主力,中国共产党决定实施战略转移,撤离中央苏区。中央苏区的失守成为长征的导火索,迫使红军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历时一年里,红军的战斗历程异常艰苦。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军的兵力逐渐减少,根据地的面积也越来越小。到了1934年下半年,中央苏区的范围已经从最初的30多个县,逐渐被压缩到仅剩瑞金、会昌、于都、兴国等8个县的狭小区域。此时的红军已经处于极度困境之中,他们的人员已经严重不足,武器和粮食等物资的补给几乎断绝。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已经无法在根据地内保持机动性,更无法有效地抵抗敌人的进攻。

面对这种严重的生存危机,向苏区以外的地方转移成了唯一的选项。然而,这个选项也并非易事。红军需要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进入陌生的地区,面对未知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红军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因长途行军而带来的巨大疲劳。但为了生存和胜利,红军决定采取这个冒险的行动。他们将这一行动视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搏,全力以赴,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赢得了新的希望。

红军长征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以继续抵抗国民党的进攻。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行军,穿越险峻的地理地貌,克服了自然和敌人的种种困难。他们最终于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地区,建立了新的根据地,这一举措为日后的抗战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征期间,红军也积极开展了游击战斗和群众工作,争取民心与加强组织。这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也是一次思想意识形态的转变。红军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并与群众建立了紧密联系。

鲜为人知的是,最初并没有“长征”一词。当时中央对这次行动并没有明确的提法,在文件中用的“西征”、“远征”或“转移”等词。最早使用“长征”一词的是朱德总司令在1935年5月的一次讲话及发布的布告中。1935年8月5日,中央在毛儿盖会议决议中,首次以“长征”来命名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远征。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锻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增强了其战斗力和组织能力,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