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有关清明节的习俗 ,记得早早告诉孩子

64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9 19:08:23     编辑: 老张育儿记


周末带孩子逛街,看到有卖祭祀用品的地方,他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当时觉得特别尴尬,恨不得用脚扣出三室一厅呢。孩子的表现,也侧面说了做父母的教育失职。

“妈妈,这些钱有好几个零,咱们买一些花吧?”

“爸爸,这些金色的元宝多好看,咱们带回家吧?”

“妈妈,这些……”

听着孩子的话,当时就觉得无地自容,即将步入小学的他,对这些祭祀用品没有任何概念,只是觉得好玩、好看,字里行间都是好奇。这一刻,才意识到教育的匮乏,平时光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清明将至,它的由来,孩子知道吗?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孩子不知道清明从何而来,关于清明的习俗更是一无所知。这一刻,突然无比怀念自己小时候,依偎在爷爷奶奶身边,听他们讲述关于清明的小故事。

清明节,又称之为寒食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关于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说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饿到快要不行的时候,介子推割肉煮汤给他喝,才让晋文公躲过死亡。

当然,一开始晋文公重耳并不知道这是介子推的肉。若是知道的话,相信他也不会喝,因为晋文公心地善良。后来上位,重耳赏赐了所有陪他共渡难关的功臣,但介子推却选择带母亲隐居山野。

一心想要报恩的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结果用火烧山,结果母子二人不幸丧命于此。虽说晋文公的初衷是好的,但毕竟酿成了严重的后果,所以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所谓的“清明节”,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清明将至,它的习俗,孩子又知道多少呢?

了解了清明的由来,作为传统节日,孩子们对它的习俗又了解多少呢?希望接下来的介绍,孩子们都能用心学习,并且将这些传统习俗都印刻在脑海中。将来有机会,可以讲给自己的小伙伴听。

习俗一:扫墓

要说清明节最传统的习俗,那肯定是扫墓,这一天不管你身在何处,都要缅怀先人,缅怀那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和烈士。

扫墓,就是用后人的方式,去表达对先辈的怀念之情,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幸福。也让他们知道:不管过去多久,都不会被忘记,永远活在大家的心里。

作为延续多年的传统习俗,扫墓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常规顺序不能出错、不能嬉笑怒骂、着装颜色不能过于明艳、白色菊花最适合祭拜逝者。

习俗二:踏青

清明,一般在冬至后的108天,正处在万物吐故纳新的好时节,所以特别适合外出游玩,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踏青”。

恰好春暖花开,带着孩子和家人先去祭祖,让他们心怀感恩。等祭祖流程结束后,再带他们一起踏春,近距离的感受大自然。就连空气中,都是小草的清新,和花卉的香味。

如何让踏青变得更有意义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踏青的项目,多去体验不同的户外活动。沉闷了一冬天,是时候让自己动起来,仰起脖子放风筝;或者跟家人一起爬山,都很不错。

习俗三:饮食

既然是传统节日,那饮食方面,肯定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悲催的是,很多95后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清明要吃什么,如何告诉孩子呢?

关于饮食,每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的文化和习俗。江南一带,每到清明节前后,都会有吃“青团子”的的习俗,不仅颜色浓烈,而且口感软糯,特别应景,是最能代表春天的食物。

北方地区,清明节有吃馓子的习俗,这是一种油炸面食,外焦里嫩不说,形状还特别好看。另外,很多地区还有吃鸡蛋的习俗,而且会在蛋壳表面涂颜色,俗称“五彩蛋”。

清明时节,让孩子感知生命

除了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之外,清明节最好的教育主体,应该从“生命”开始。尤其是带孩子祭祖的时候,让他们了解生老病死,并且学会感恩。因为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

很多父母比较忌讳,总觉得跟孩子聊生死话题有些不合适。但其实,越早跟他们聊这个话题,越能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贵。当然要结合他们的年龄,以及理解能力,毕竟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