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有哪些风俗,你首先要了解他们的这些习俗……
元江哈尼族由于支系较多,民间风俗习惯也繁杂,各支系间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元江哈尼族的民间传统习俗
1、住房
过去哈尼族民间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楼房,大部分盖三间两层,底层住人或人畜共居,二楼堆放粮食杂物。屋顶有平顶(土掌房),有双斜面(瓦房或毛草房),也有四斜面(正房和两边耳房用瓦片或毛草)。耳房一般都是平顶,用来晒谷物或堆放稻草等杂物。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随之改善,砖瓦结构或钢混结构住房到处可见。
2、饮食
一般以大米或包谷为主食,逢年过节吃汤圆、糯米饭或用糯米舂成的粑粑。过年时喜欢烤小乳猪、习惯腌腊肉,味道可口。
在杀猪或宰羊时,喜欢吃血旺(炒瘦肉加佐料后用生猪血搅拌而成,俗称“头刀菜”)。用黄豆做原料加石膏或掺和豆秆灰制成的豆腐,用于餐桌佳品或晒干后制成特别风味的豆豉。哈尼人喜欢吃酸辣食品,善腌青菜、萝卜等蔬菜为主的酸菜,也喜欢腌牛排骨。
男人一般嗜烟、酒、茶,少数妇女也会抽烟喝酒。有的自己会酿制白酒(特别是“小焖锅酒”),自饮或招待亲朋好友。
3、服饰
一般喜欢穿自己织染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宽腰长裤,有的里穿白色内衣、外套藏青色上衣;一般男子用黑布裹头,也有戴圆帽和瓜皮小帽的。
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或褶裙,也有的穿长衣短裤和长衣长裤,还有穿几层拼配的长衣和褶裙,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银泡的圆帽或用青蓝布缠绕的包头。哈尼族妇女喜欢戴耳环、耳坠、手镯和大项圈,有的在小腿上套有类似袜子的布套,并用花边相配。
服
饰
哈尼族小孩的穿着小时候男女没有多大差别,圆帽或四角帽,但到五六岁后就截然不同,特别是女子穿的比较明显,有青、中、老年之分。逢节日或男女青年结交时,有的小伙子喜欢把漂亮的羽毛或鲜花插在头上,吸引姑娘们关注。
4、礼仪
哈尼族重礼好客,对人总是笑脸相迎。有客人时妇女吃饭不上桌,只忙于上菜、添饭、倒开水招待客人,直到客人吃饱喝足离开酒席、收拾好碗筷后才到灶房里吃。在过去,哈尼族妇女一般都不穿鞋,穿鞋的女子遇到上辈人都要脱鞋行礼;在路上妇女遇到男子路过,都要主动让到路下方,以示尊重。
哈尼人的婚嫁,青年男女只要征得双方父母同意,便可成婚。先由男方家准备烟、酒、鸡、肉、彩礼等,择日到女方家提亲(喝定亲酒);女方父母要把同宗上辈人请到家里来喝喜酒认亲,双方商定好完婚吉日后,再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那天,上午女方家接待男方来迎亲的客人。嫁出去的姑娘离家时都要痛哭流涕,久久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以表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
到了男方家门口,新郎背着新娘要先跨过火盆才能进家,以示消灭灾难,驱鬼辟邪。进了家后,要向男方的父母或上辈人磕头拜亲;婚礼由同宗上辈人主持;男方以酒肉和美味佳肴招待亲朋好友。到了第三天,新郎和新娘带着礼品回娘家(回门),从此就结成终身伴侣。
6、节日
元江哈尼族支系较多,节日也不少,如:“十月年”“马首早”—(春节)、“阿玛突(或阿皮突)”—(祭龙)、“苦扎扎”—(六月年)等。
羊街、那诺和清水河一带的哈尼族过的是“十月年”,在哈尼历法中十月为岁首,一般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开始过,五至七天才结束。“十月年”与咪哩一带哈尼族过的“勒卜卜”内容基本相似,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咪哩、羊岔街和因远的一部分哈尼族过的玛首早(春节),是农历新、旧年交替的过程,不择属日(大年三十过后就是正月初一),时间也在五至七天。节日期间,全民族欢天喜地,热闹非凡,同庆一年来的丰硕成果。
“十月年”过后,哈尼族的第二个重大节日就是“祭龙”。羊街、那诺一带叫“阿玛突”,咪哩、羊岔街一带叫“阿皮突”或“甫玛突”;时间不太统一,有的在农历二月间,有的在三月间。但内容是一致的,主要是表现哈尼族对自然和诸神灵的崇拜,祈求诸神保佑人们无灾无难、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苦扎扎”或“苦努早”,又是一个哈尼族的传统节日。“苦扎扎”正值五黄六月青黄不接之时,上一年的粮食快要吃完,这一年的庄稼还长在田地里。因此“苦扎扎”是祈求祖先和诸神灵保佑庄稼长得好、人畜安康的一个节日。“苦扎扎”节的时间也不太统一,羊街、那诺等地从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属猴日起开始过节,历时三至五天,庆典活动十分隆重。而咪哩一带的哈尼族“苦努早”是在农历六月间,即农历二十三日杀牛,二十四日正式庆典,二十五日基本结束,与彝族过“火把节”相似。
布谷鸟一叫就要过“黄饭节”;插秧的季节到来要过“插秧节”;种下的稻谷抽穗结粒了要过“谷穗节”;新谷子打回来了吃新米饭要过“新米节”或“尝新节”;还有什么“寨神节”、“驱邪节”等等。总之,哈尼族的节日繁多,但都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