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中国传统礼仪论文 ——传统礼仪该不该从简

60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1 17:36:18     编辑: 枫残镞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人见面作揖以显尊重。古人认为“礼由人起”,自从有了人,也就有了礼,可见礼仪发展历史的悠久。在礼仪制度发展进程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五礼——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正式写入国家的礼仪制度。

但制度的完善在文士界并没有带来礼的复兴,相反在群体中兴起一股真率旷达、超然物外的潮流,被称之为“魏晋风流”。

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阮籍不拘泥于封建礼教,随性自然、放荡不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率真豁达的名士形象。在其为母亲守丧期间,没有表露出伤心,反而在宴席上喝酒吃肉,当被人质问为何不遵守丧礼时,阮籍说出了那句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话:“礼岂为我辈人设之”。

这句话放在现在同样合适,我们经常听到老人说这样的话:“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不懂规矩了!”这里的规矩,其实也是指礼节。我们发现,现代人越来越提倡免去繁琐的礼仪教条,主张一切从简。

2017年7月9日下午,一名女生向男子跪地磕头行拜师礼的视频传到网上引发争议,舆论大部分是反对跪拜形式。那么拜师礼到底要不要执行呢?中国人自古强调尊师重道,所谓天地君亲师,将老师列为“五尊”之一足以看出对师者的敬重。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唐《通典》首次有记载地将拜师纳入国家典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叩拜之礼逐渐受到人的排斥和抵制,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礼仪产生了争议。他们认为下跪磕头这个行为,不仅十分的损失拜师者的颜面,而且有悖于现代道德社会提倡的人人平等的观念。但也有人认为磕头拜师一直是我国的重要习俗,代表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敬,不仅能够表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而且能凸显老师的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推动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它的地位。如果你的思想让你接受不了,你可以选择无视,但不能去否定它。

再比如现在很多人认为新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很多礼节或者习俗都已经随着城镇化、市民化被丢掉了。放鞭炮、跳花鼓、庙会,甚至是大年初一走街磕头的步骤都舍弃了。我们不再执着于传统礼节,把抢红包、吃喝、旅游度假占据了整个团聚时刻。曾以为生活条件变好了,住进了干净豪华的大房子,不用再一群人挤在一个屋子里烤火,新年就能过得更好,却发现当梦想都实现时,新年已经不再是小时候每天期盼的新年了。

可以说,礼承载的是中国人的感情。从先祖开始代代相传,当我们一直活在相同的礼下,就能联想到长辈对我们的照顾以及我们对后代的期许。这样的传承中断了,心里多少会有些空洞吧。

《论语》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作用是为了使社会和睦。周朝统一天下后实行分封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朝形成了一套从天子到民的严格的礼乐制度,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到了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加上士大夫阶层的逐渐强势,周天子威严不再。诸如此原因导致“礼乐崩坏”的局面。作为注重礼仪的儒家自然反对这一现象,这也是孔子前期不断鼓吹恢复周礼与分封制的原因,只是历史不可逆转,旧的时代已经结束。

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步骤该不该从简不能只看其在当前阶段的功用性。比如你用钱买到了你需要的东西,你可以认为这是各取所需的行为,你也可以在交换完礼貌性地说一声“谢谢”。再比如当你在路上见到认识的人,你们可以互相假装看不见,也可以礼貌性地打招呼。这些行为可能都不会对结果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却是发乎情、合乎礼。

礼是中国人的自尊自信,如果我们丢弃了自己传承下来的精华,一味地去模仿别人,就是忘本。民国时期辜鸿铭在北大演讲《论中国人的精神》说道:“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中国的礼是任何意识形态都比不了的,因为它沉淀了几千年。礼承载中国人的感情,代表着中国人的自尊自信,希望每个人都能正视礼仪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