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饼的习俗 ——中秋吃月饼,你知道它们的历史由来吗?
粉膏圆影月分光,每际中秋得饱尝。只恐团凼空说饼,征人多半未还乡。
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国千年的传统习俗,它们的历史由来知多少?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又称八月节、团圆节、仲秋节、拜月节、追月节、八月会、玩月节、女儿节、月夕、秋节。
因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有些地方也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
中秋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起源于我国古老的习俗——祭月,
由于月亮在天空中非常明显,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一些民族对“月神”就非常崇拜。
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已有了祭月、拜月的祭礼活动。
另一种说法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农作物及各种果品陆续成熟的季节,
根据我国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农民为了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始于唐朝的初年,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期,成为我国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之一。
月饼的来历
月饼最初是古代拜祭月神的供品,月饼在古时被称为“小饼”和“月团”,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月饼是一种点心食品,是菱花形状,与梅花饼、菊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是四季皆有的食品。
后来苏东坡有诗句赞美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从中可知,宋代的月饼已内有酥油与糖作馅。
到了明代月饼发展成为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
从这时起,月饼成为民间盛行的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
中秋节晚上祭月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分食月果(祭月水果)和月饼。
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月饼有了代表全家团圆的寓意。
月饼又逐渐成为中秋时节,亲朋好友用来联络感情的礼物。
中秋吃月饼的传说
相传元朝末年,各地方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欲联合反元的各方势力,由于元兵镇压激烈,搜查十分严密,无从传递消息。军师刘伯温想出妙策,
命王昭光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面饼里,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各方力量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响应起义。
因此一举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为纪念这一日,才有八月十五吃月饼的由来。
清朝慈禧执政时期,非常重视中秋节。
把八月十四定为“迎月”日,八月十六定位“送月”日,中秋节便成了三天。
中秋吃月饼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并且制作技巧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在月饼的质量、品种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清朝的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月饼:“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随着中秋吃月饼的风俗盛行,围绕中秋拜月、赏月,逐渐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文化。
如今,月饼与各地方的饮食习俗充分相融合,发展为多种多样:如
按产地分有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晋式、滇式等月饼。
按月饼皮分有酥皮、奶油皮、浆皮、混糖皮等;
从造型上有光面与花边之分。
从月饼馅上有五仁、豆沙、玫瑰、桂花、梅干、莲蓉、白果、肉松、黑芝麻、蛋黄、火腿月饼等;
从口味上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等口味;
丰富多彩的月饼被汉语言圈诸国的各地人民所喜爱,同时也成为中秋佳节馈赠亲友的佳品。
中秋月夜,我们虽不再像古人那样,置放月亮神像,红烛高燃,设置香案,摆放月饼、水果祭品,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但我们现代人应懂得古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愫。
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智慧。
更应该拥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敬畏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