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满族人有什么习俗!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

9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7 19:36:16     编辑: 月下小径独徘徊


长白山重峦叠嶂,郁郁葱葱,奇珍异兽,莺歌燕舞。更有那山顶天池,山湖相映,碧波荡漾。

古老的传说。一日,天上三位仙女来天池沐浴。有神鹊衔来一个美丽的果实。被一个仙女吃了。于是就怀孕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满族人的祖先。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


下面就唠唠,满族人都有哪些习俗吧。

满族人是很敬畏崇拜祖先的。他们供奉祖先的神位,在屋里西边的山墙上。神位的上边贴着不同颜色的“挂器”表示是属于哪个旗的,一共有八种颜色。后边墙上,贴着家谱,上面按顺序写着祖先的名字。供桌上有小碟,小碟的个数代表这个家族来自长白山的几道沟。三十晚上,全家人都要给老祖宗磕头,也给长辈磕头。

三十晚上,满族人还有闭灯的习俗。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要闭一会灯。那是为了纪念有位叫梨花的汉族姑娘。是她偷偷放走了老罕王,而自己却被处死了。所以,人们怀念她。三十晚上,要把灯熄灭一会。意思是让她在过年时,换上新衣服。


因为冬天严寒。所以每家都是南北炕。这样有利于取暖。南北炕的西边,是万字炕,一米宽。把南北炕连接起来。那个小炕是严禁坐人的。那上面是祖宗的牌位。

正房前面东边的墙上。有个神龛,那时供奉天地之神的,杀猪时,要往猪耳朵里滴几滴酒,看看神的旨意。

灶台的后边,是灶王爷的牌位。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全家人都要给灶王爷磕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大年三十,就把灶王爷请回来。

盖房子不用一个钉子,全是木头相互咬合。需要很高的技艺。

老百姓的房子都是黄泥和石头建成。上盖或者用稻草,或者用山草苫,三五年苫一次。保温效果好。有的都能挺百八十年。


窗户都是上下开的。没有左右开的。窗户上没有玻璃,糊专门的“窗户纸”。窗户纸是糊在外面的,目的是怕窗棱积雪。门是对开的,冬天会漏风。

院子里有个“淹坑”,往里面倒脏水,也积肥用来种地。

因为严寒,所以男人喜欢喝酒,女人喜欢用大铜烟袋抽自己种的烟。


因为气候严寒,所以家家都有黄泥做的大火盆。用来取暖。吃饭时。有时就一家人围在火盆边。一边烤火一边吃饭。


那时的食品,质量都特别好。但很少,饺子猪肉一年也就能吃三二回。

自己把大豆烀熟了做大酱;过年用小黄米做粘豆包;用猪的胰腺和火碱做成“胰子”;自己用木头纺车织布;

那时猪鸡都要生长一年以上。苞米产量只有三百多斤。产量都特别低。但质量特别好。

生产工具,和一二千年前,没多大变化。老牛车,铁大板,木头轮子外面包铁箍,能把路压成深深的辙印。车轴也是一根木头,没有轴承。走起路来吱吱地响。


家家户户都有“摇车”。用绳子挂在大梁上。能前后摆动。这样,女人们就能一边看孩子,一边做家务。

满族的女人

是没有裹脚的习俗的。所以都是大脚。能干活能打仗。大多女人都是性格爽朗,大嗓门。女人喜欢穿旗袍,没有好的也要穿个“大布衫”。


男人的“靰鞡鞋”很有特色,那是用牛皮猪皮做的,很结实,就是在雪地里,也不会冻脚,也湿不透。里面必须絮上靰鞡草或者苞米皮丝,很费劲,是不可以随便脱的。


老年人用“火镰”取火。用绒布和燧石。



院子里,有个高高的木杆。叫“索罗杆”,上面有个木盒,装着五谷杂粮。那是给飞鸟吃的。

那时,有病了,就找点偏方。再不就请人“跳大神”,“跳单鼓”。

那时。大多传染病都是无法治疗的,一般只能凭天由命了。所有有不少人是“麻子”。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就五十岁吧。

娱乐活动,农闲季节,大家出钱。请戏班子来演“二人转”,也就是“地蹦子”。还有“驴皮影”。“大鼓书”。过年了,要“踩高跷”。正月十五,有的地方要“滚冰”。


孩子们的游戏,能看出昔日的满族那种能骑善射的风采:

很多孩子面对面手拉手站成两排,嘴里喊着,聚聚铃,跑马绳,马绳开,打发格格送信来。你要谁?

然后有个人就向对方冲去。如果冲来了。就把对方领一个回来。如果没冲开,就留在对方。

管爸爸叫“玛玛”,管妈妈叫“讷讷”。有的边远山区的老年人,现在仍然是这样称呼。

生孩子要掀开炕席。产妇要在土炕上生孩子。因为感染,所以死亡率很高。

满族人是不吃狗肉的,对狗的情感是特别深的。这是和他们长期狩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狗可以和主人一起打猎。晚上,狗可以看家望门。在寒冷的荒郊野外,冰雪覆盖,狗特别耐寒耐饥。在那种情况下,只有狗才能拉着雪橇奔跑。其它的动物都不行,马也无能为力的。

还有一个原因,传说当年老憨王被李成梁追赶,是大黄狗救了他的生命。


满族人居住的村庄,不少都是生产和耕战一体的。即是兵也是农民。所以很多村庄都是以“旗”命名的?比如“蓝旗”,“白旗”。“红旗”,“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