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台湾的民俗风情 ,浅述台湾“鬼月”

60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3 09:43:41     编辑: 问道统一

对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而言,农历7月15日是重要的岁时节俗,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古代民间按例以刚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伴随着的历史的发展,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的传承与道教的中元节及佛教的盂兰盆节进行了融合,发展出来了现在的“中元节”。


作为一个山东的农村人,每年的中元节当日我们都会拜访供桌、坟前烧纸,吃粗茶淡饭,并且当日是严禁走亲访友的。有一次和台湾人聊天时才发现,台湾人并不是只注重7月15日这一天,在台湾整个农历的七月又称“鬼月”,会有诸多场面盛大“普渡”仪式和民间活动的。台湾普渡习俗是由闽粤一带的移民带来的,其在过节文化和形式上与闽粤一带基本相似。普渡以坛场为主,由佛、道二教的专人诵经,祭品排放在坛前孤筵上,普渡场焦点是坐镇的纸糊“大士爷”,象征监督并护佑孤魂野鬼,这也是源自闽粤两地的民间信仰。台湾“普渡”为何感觉如此盛大,有一位台湾的朋友曾给过我这样的解释:台湾人大都是从福建广州沿海一带迁徙过来的,由于早期航海技术并不发达,固有“七死二留一回头”的说法,也就是有很多人在迁徙过程中死在了台湾海峡中;早期台湾瘴气密布、生存环境恶劣,先人为了改善这里的自然环境也丧生了很多人;清朝时期间也发生过福建漳州、泉州两地移民的械斗以及福建闽南人和广东客家人的闽、客械斗双方死伤众多,为了纪念先人超渡普施孤魂幽灵,“普渡”仪式就变得盛大且普遍。 台湾人从清朝开始就重视普渡,根据连横的《台湾通史》记载,已经到了“糜钱巨万、牢不可破”的程度。


在台湾整个“鬼月”的活动, 是从农历七月一日那天,在一所知名庙宇的“开鬼门”(“开龛门”)仪式上揭开序幕,迎接阴间的“好兄弟”回来“过年”(“好兄弟”这个词很有意思,我不知道闽粤一带的农村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一个称呼),按照民间传说,地府鬼门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凌晨打开,让过世的人有机会探望后世子孙。 每到这一时节,大街小巷的商家住户门口都要摆一张供桌,放上糕点、水果和纸钱。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统一祭拜祖先的日子,人们除了临街摆放祭祀用品,还要点香火、焚纸钱,祈求风调雨顺。 根据 《台 湾府志》记载, 祭祖先时要 “以楮作五色绮绣之状焚之,云为泉下 作衣裳”。 台湾俗称孤魂野鬼为“好兄弟”。中元节时普 度孤魂就称为“拜好兄弟” 。普渡的形式还分为“公普”及“私普”两种。“私普”就是以街道、村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渡,从七月初 一到三十,大家共同商议,按照规定的日子轮流举行。“公普”又 称“庙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举行也叫“拜七月半”,以各村庄的寺 庙为中心,主祭人为当地名望高的人或寺庙主事者。其实中元普渡就是为亡魂减轻罪业,增加冥福,希望他们早日安息的祭祀活动。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开鬼门)、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诞、普渡)、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诞、关鬼门)。普渡时也有不少禁忌,例如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拜,水果类的番芭乐跟西红柿就不建议上桌,若上桌普渡恐会让好兄弟较“番”,鬼月期间也要注意不要乱丢烟蒂、乱吐痰,不能吹口哨、晚上不能晾衣服等。农历七月最后一天“关鬼门”结束。


从网络中了解到:基隆放水灯、头城与恒春抢孤、新竹义民庙赛神猪等,都是台湾中元节重大传统活动,其中以“北头城、南恒春”的抢孤文化最引人注目,参赛者须靠团队合作“叠罗汉”,爬上涂满牛油的棚柱,争夺置于数十尺高的食物和顺风旗,过程相当惊险,除了体力也需要勇气。福建龙海市闽南抢孤习俗文化交流协会多次到台湾宜兰头城镇参赛,双方还协定共同研究、传承抢孤民俗文化。具体是怎样的盛况,或许等有机会在台湾真正体验一下“鬼月”氛围才会得知。


台湾“鬼月”这种种活动,都有慎终追远、敬畏鬼神、祭奠先祖的含意。各类的“私普”“公普”的活动也有凝聚乡情、族群融合的意味。从台湾“鬼月”的发展繁盛历程我们不难看到,台湾的先民来自以闽粤为主的大陆各地,他们历经艰险来到台湾开垦这片土地还曾互相械斗,但是他们在坚定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普渡的过程中深思反省,和平相处、团结一心,共同建设脚下这片土地共同传承来自祖国大陆的文化,而不是相互撕裂、仇恨对立、两败俱伤。而今,我们深入研究台湾宗教、历史、文化,也是为了让这种团结、友爱继续的传承下去,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融入到两岸日常的生活和节日习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