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1不丢,2不借,3不开,4不洗,5不留,迎财纳福

68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3 17:44:09     编辑: 雅倩美食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古人称之为“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又叫“灯节”。

老话说“不到十五都是年”,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因此在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倍加珍惜,各种庆典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场面热闹非凡。正月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吃元宵等各种娱乐节目,将从除夕开始的庆祝新年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传说正月十五这一天有很多有趣的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仅只是娱乐,还有求神灵保佑和驱邪保平安的祈福仪式,传说这天也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有很多规矩和禁忌。每年正月十五就听到家中老人念叨:正月十五元宵节,1不丢,2不借,3不开,4不洗,5不留,迎财纳福。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传说西汉汉文帝为纪念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将这一天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汉武帝登基后,将“太一神”祭祀活动也定在正月十五,因此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到了东汉明帝时期,明帝信奉佛教,听说佛教在正月十五日有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这便是元宵赏灯习俗的来历。后来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义成民间盛大的节日,从宫廷走进民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普天同庆的重大节日。

元宵节有哪些禁忌习俗?

1不丢:不丢东西

老话说:正月十五物不丢。意思是这一天要安全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钱财,东西不要乱放以免丢失。这一天外去赏花灯、看舞狮、猜灯谜时,尽量少带东西出门,尤其是贵重物品。若是这一天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口袋,导致东西丢失,在老一辈的人看来是不吉利的,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钱包,寓意这一年都很难抓住好的机会,财气会流失。

2不借:不借钱

在传统的习俗中,其实整个正月里都不能财富外借。民间流传的说法认为,从农历小年腊月廿三)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为止,人们是不宜借钱给别人,同时也忌讳向别借钱,否则无论是对债权人还是债务人都不利。所以即便是再好的关系,要借钱也要等到过了十五。如果正月十五借钱给别人,寓意自家的财源外流,倘若是向别人借钱,则寓意一年没出息要靠别人。

3不开:不开工营业

在古人看来,正月十五这一天开工不吉利,要歇息一天,多数人也是过了十五才开始干活,过去老百姓一年到头都在为生计奔波劳累,只有春节这段日子才能喘口气,与家人团圆,同时借此机会也让家中的工具或者设备保养一段时间。元宵节这一天,如果工具或设备因开工破损,春耕就会受到影响,而且代表财富的消失。

4不洗:不洗头理发

在古代,人们特别讲究谐音字的寓意,如生菜谐音“生财”,吃生菜寓意“财源亨通”。头发也不例外,头发的“发”与发财的“发”同音同字,古人认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个吉祥的日子,这天洗发或者理发,会把一年的财富都洗空,或者剪掉,这就意味着一年都不会有积蓄,成为名副其实的“穷光蛋”。

5不留:不留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正月十五的花灯可谓璀璨夺目,是元宵节最大的看点。然而在民间,再漂亮的花灯过了十五子夜后,这些所点的灯笼统统不能留,通常采取碰灯的形式进行销毁,表示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碰灯由孩子们完成,孩子们拿出个各自的灯笼相互碰撞,让灯笼中的蜡烛点燃着火而销毁,博得孩子们开怀大笑,如此预示着新年新气象,充满希望。而现代的灯笼大多是电灯,只要将灯泡取出即可,虽然销毁简单多了,但也少了一些乐趣。

小提示

元宵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重视。尽管这一天各地都有赏花灯、吃元宵等风俗,但不同地方还有自己的特色讲究,除了以上5个忌讳,有的地方还有米缸不能见底,孩子不能哭闹等忌讳。这些忌讳归根结底是对灵力的崇拜和畏惧,以及对向往美好生活的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