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寒食节的习俗是什么 ,吃3样,做3事,忌2事,这些风俗您那里有吗?

9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5 19:45:10     编辑: 寿光公安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

霏霏烟雨,眼看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将到来。

可还有多少人记得,今天其实也是一个节日,名叫——寒食节呢?

相传寒食节,本是为纪念先贤介子推而设立。

2600余年前,晋文公重耳四处流亡,介子推却始终不离不弃,甚至不惜割股为其充饥。

后来晋文公归国,分封群臣,唯有介子推“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他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迫介子推出来,放火烧山。

最终,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又是痛心悔恨又是敬佩不已,便下令:

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

寒食节,由此而来。

因着紧挨上巳节及清明节,随着历史发展,相互间习俗渗透融合,寒食节也渐渐被人淡忘。

但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寒食节一度是当时的民间第一大祭日,意义非凡。

今天,诗词君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寒食节的传统民俗:

吃3样,做3事,忌2事,祝大家:家宅平安日子顺。

寒食节:吃三样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但即便是冷食,也有许多样式讲究:比如青团,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子推馍、青精饭等等。

01 寒食粥

简单来说,在寒食节前一天熬煮的粥,都可以称为“寒食粥”。

粥品也种类繁多,人们较常食用的,比如:大米粥,杂粮粥,大麦粥,梅花粥,杨花粥,桃花粥等。

关于寒食粥,有这样一则趣事:

邺城有一个叫李岳的人,听说卖寒食粥很赚钱,就动了心思。

他花了大笔钱,广收大麦,准备用车运到晋阳,到寒食节的时候再高价卖出。

想到到时大笔银钱进账,心里就美滋滋。

岂料人算不如天算,由于路途耽误,车子到达晋阳时,已经是清明节令了。

寒食节过去了,大家自然也不再吃寒食粥了。

李岳只好无奈地,把满满几车大麦,又运回了邺城。

白跑一趟不说,还被人笑话了许久。

02 寒食面

寒食面,一般都是用荞麦面条做成。

因为面要前一天煮好,到第二天再淋上冷的酱料直接吃,这就要求面要经久耐放。

荞麦生长在高寒之地,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

常吃荞麦面,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有效控制血脂和体重,堪称减肥利器。

03 青精饭

青精饭,又称乌米饭,是江苏地区的特色点心,也是寒食节常吃的食物之一。

青精饭相传为道家所创。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在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南京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有许多人家会用乌饭树叶来煮乌米饭。

饭熟后颜色青绿,气味清香。

寒食节:做3事

01 扫墓祭祖

唐代以前,人们扫墓祭祖,还称为“野祭”。

唐玄宗时,朝廷始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了清明节前的寒食节。

后来更演变成了在这一天: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先贤,百姓上坟祭祖。

清代诗人李郢,写下过一首《寒食野望》,描绘的便是人们寒食节扫墓祭祖的场景,很是悲凄:

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

乌鸟乱啼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


02 折柳插门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

而在民间,则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在安徽、苏州等地,人们则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门前插柳,最初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而今则多用来祈福,希冀吉祥。

03 春游踏青

踏青,盛行于唐宋之际。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中记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

寒食前后,正是春和景明的时节,桃花灼灼,杨柳青青。

在这一天,人们三五成群,呼朋唤友,携妻带子,一同赏春踏青。

既可欣赏春光,又可除灾求福,更兼联络感情,其乐融融。

寒食节:忌二事

01 忌生火

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吃冷食。

人们觉得,生火是对神灵的不敬,可能会招致灾难降临。

02 忌买鞋

古人看来,寒食节同清明节,都是阴气比较重的日子。

而鞋与“邪”同音,买鞋回去,就相当于是把邪气带回家。

岁月轮转,时代更迭。

有越来越多古旧的节日,比如寒食节,比如上巳节,比如花朝节,比如寒衣节,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更新的,更洋气的,更新潮的,更商业化的节日,在悄无声息间,将它们取代。

可即便如此,即便它们的习俗变得苍老;

它们所尊崇的,所忌讳的,所希冀的,所祈求的,一切都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心里面却始终有一个地方,在叫嚣着:

不要遗忘它们,不要那样轻易地遗忘掉它们。

不遗忘,我们就仍旧有那样一条桥梁。

在一蔬一饭,一鼎一镬,一跪拜一稽首间,抵达那个神秘、幽远、庄严肃穆,而又诗意葱茏的九州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