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开开心心大团圆,红红火火过大年,你知道的春节习俗有几个
春节,也叫新年、新春,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从上古的“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每年春节,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不远万里赶回家乡,与家人团圆,已经形成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年”文化。
在过去,民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过年,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和大年初一去拜年等传统民俗。
新的时代,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经济繁荣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春节的习俗,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特色下,主要有传统民俗和地方习俗两大类别,吃喝玩乐、各有特点,团圆祥和、独具魅力。
一、传统民俗。
1.办年货,民间从腊月二十开始,即大办年货,包括吃穿戴用、耍玩供送、干鲜生熟等,老人孩子必会换一身新衣服。
2.大扫除,年三十全家老少齐动手,开展大扫除,包括家庭环境、个人清洁、生活用品等,都打扫干净,代表着扫除过去一年的霉运,迎接新一年的喜气。
3.挂年画,年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它的主题,更加丰富多彩。
4.贴福字,春节贴“福”字,由来已久。“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5.贴春联,每年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对联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寓意,有健康发财和幸福快乐等祝福语。
6.年夜饭,也叫团年饭、团圆饭等,是过年的重头戏,丰富多彩,寓意丰满。每年大年三十,每家每户全家人都会一起吃年夜饭。在吃饭之前,还不忘拜神祭祖先。年夜饭上,鸡鸭鱼肉和酒水饮料等异常丰盛。
7.压岁钱,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8.放鞭炮,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过年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以及对新一年的祝福。
9.大拜年,民间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岳母”之说,南方正月初二(北方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之后,亲朋好友之间的拜年,会持续到正月十五。
10.吃饺子,大年夜吃饺子,因为和面的“和”字有“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还有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11.吃汤圆,新年的第一餐吃汤圆,寓意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也希望新的一年圆圆满满。
12.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夜,家家户户会围坐在电视机前,守着看春节联欢晚会,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十二点整给家人、朋友送上新年祝福,道一声新年快乐。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之意;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13.祭祖,各民族有不同风格的祭祀文化,过年时候都会对逝去的先辈进行祭祀,扫墓、烧纸钱、烧香等。
二、地方习俗。
1.剪窗花,剪纸是中国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因大多是贴在窗户上,也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2.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过去烧香拜佛得多,小商小贩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做生意,渐渐地成为定期的活动。
3.扭秧歌,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会穿插故事情节或对口词。
4.舞狮子,是中国的优秀民间艺术,古称“太平乐”,有南北之别,南方又叫“醒狮”。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各种形态动作。
5.踩高跷,也叫“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中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往往装扮戏曲折子,浓妆艳抹、造型各异,且歌且舞、高低不一,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6.灌香肠、熏腊肉,香肠和腊肉的历史悠久,南北各地都有自己的做法和口味,风味鲜美、醇厚浓郁,回味绵长、越嚼越香,是中华传统特色食品之一,享誉海内外,过年桌上必有的彩色。
7.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湖北、四川等地,分别用猪肉、鱼肉、鸡蛋和豆粉等材料制作鸡蛋糕、鱼糕。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的红枣年糕和百果年糕。山西、内蒙等地,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等制作年糕。
8. 跳神会,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9.开春歌,苗族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和挽春等。
10.迎新火,壮族在年三十晚上,家家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
11.挑水迎新,布依族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
12. 耕作戏,瑶族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
13.打靶比赛,景颇族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14.挂灯笼,满族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