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壮族的风俗有哪些简单说一说,“壮族三月三”除了“嘿撩撩咯” 还有这些民俗!

78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2 17:45:29     编辑: 文明贺州

农历三月初三,草长莺飞,柳绿花繁。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广西,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那么壮乡三月三的来源、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呢?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吧!

“三月三”的起源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少女聚焦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壮族“三月三”传统民俗


拜山祭祖

祭祀祖先是“壮族三月三”的第一要务。节期里,不同地区壮家都蒸起五色糯米饭,带上五色糯米饭以及各种菜肴、酒、香烛炮竹等,到各山头祭扫仙人的坟茔。


抢花炮

抢花炮是“三月三”歌圩上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源于古代放炮还愿酬神仪式,被誉为“东方橄榄球”。农历二月二、三月三或秋收以后的抢花炮活动最为踊跃。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后来,抢花炮活动由原先为求子嗣的个人(或雇人)争夺,演变成为村寨的福祉荣耀而有组织地进行竞争。


对山歌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唱歌为主要内容,展开一系列的社会交往活动。他们所唱的山歌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包括生活歌、历史歌、情歌、劳动歌、仪式歌、童谣等。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 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吃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是“三月三”这一天必备的食物。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薯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为什么是五色呢?它是与壮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认为:黑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太阳,紫色代表亲人,白色代表天空(或月亮),黄色代表大自然(花草树木)。也有的说是在情稻的培育过程中,曾出现过黑糯、红糯、紫福、黄精和白糯,除白色外,其他因产量太低而不种了。也有的认为是来源于五色蛇、五色龙、五彩凤。为给记先人的功绩,人们做五色糯米饭来纪念,但不管是哪种,都离不开大自然。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索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抛绣球

绣球是壮绣中最精美、历史最悠久而且蕴含者丰富文化内涵的工艺品。绣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龄,就预定于某一天,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就曾长期流行过青年男女以抛接绣球,来传情,以定终身大事的习俗。这种绣球一般是姑娘亲手缝绣,在歌圩上或幽会的场合抛给或送给意中人,作为定情信物。


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 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 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扁担舞,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


演壮剧

壮剧,是在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左江、右江流域。演壮剧已经成为“壮族三月三”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壮族人之所以迷恋于壮戏,是因为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外,祈求平安、丰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