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习俗有哪些 ,例如走妹深受青年男女喜欢,从古流传至今
说到苗族,你可能就会联想到养蛊虫,下蛊毒……然而这些也只是一个传说。
苗族是一个比较悠久的民族,奶奶说:苗族经历了三次牵走才来到了这里。而我们现在的居住地也是在奶奶那辈因为水稻田太远了,随着水稻田迁来成了屯。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苗语只能面面相传,苗族也分为很多种,白苗黑苗和红苗等等,不同的苗族语言也不同,苗衣也稍有不同,苗衣刺绣上大部分以花鸟图案为主,银饰也是。
苗衣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庭丢失了一件很美丽的衣服—苗衣,森林里的许多动物都在争抢,最终滑落到了水里,鱼得到了衣服,才有了布灵布灵的鱼鳞。
苗族还有个污神之说,到现在还有巫师,但极少数人会学,所以现在作法巫师也重金难聘。听说要学的人要作法与祖师谈话,祖师同意了才能学,晚上他自会入梦教你作法,起到现实中无师自通的效果。
作法时嘴巴念念有词,能数到祖宗十八代,就像背稿子一样。巫师也能看山水,更厉害的可以算命,在奶奶小时候,有一个很厉害的巫师,有一个年轻人天赋很高,他算到家里会着火,赶紧把自家的财务搬到楼下,父亲不信,最后烧光了父亲的东西。火塘旁认真听故事的我打趣到:“为什么不算出着火点灭了它?”他们都大笑起来。如果现在还有算命先生,我想算一下我的姻缘,你呢?
这里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尧告拉鼓圣地,是广西与贵州的跨界地,是少数民族苗族的居住地。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年新年,她们都喜欢在春节期间办喜事,因为春节期间有很多好日子,不同的是伴娘是新郎家的两个未婚妹妹,郎家人会派一个人去接新娘,人到后喝上几杯酒,娘家人把糯米饭装上背篓,接亲人背上背篓,新娘就跟着接亲人来到新郎家。接到新娘就会安排两个伴娘一起面向东坐在新娘两侧,婆婆端来水盆请新娘和两个伴娘洗手,拿来酸鱼,糯米饭还有米酒,新娘象征性的来吃喝上两口,这是寓意新媳妇儿先给祖宗过目。
杭州:苗族歌舞快闪西湖
以前很讨厌自家人办喜事,特别是作为郎家人,都要挑十几担的礼去新娘家,那时还小,一个人都不认识。现在喜欢热闹了,自家族男丁却还没讨到个媳妇儿。
礼担很重,娘家人会准备楼梯酒(喝了才能进家门,才有人帮卸下你身上的担子),
几杯下肚,从喉咙热到肚子里,感觉就上来了。吃完饭,又得自己挑着新娘家的回礼回来,又得喝上几杯楼梯酒才给走,这一餐基本醉得不醒人事。喝酒有独特的口号,兴奋时叫上几句。特别是送礼的人回来到村头时,都会吼上几句,表示对娶到新媳妇感到高兴。途中遇到路人也会分发喜酒时的糯米饭和酸鱼,有些人还特地到路上索要,沾沾喜气。一到人数多的聚餐,他们就喜欢蒸糯米饭,一是方便拿,二是不用碗装,直接用手抓。
小时候的春节很热闹,家家户户都会杀猪请客。今天去这一家,明天去那一家。春节还有很多活动,打同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都是在大年初二才开始。打同年是两个村之间的组织聚餐,举办晚会。说不定两村年轻人之间还能看上个多怕多汗(靓妹帅哥),讨个媳妇儿,嫁个郎仔。去别村做客回来的那一个村必定会挑一个牛头回来,意思是还欠那个村一个同年,第二年就要请那个村来做客。
走妹也是苗族人比较喜欢的活动,从古流传至今。一到春节,几个年龄相仿、玩得好的男生就会相约去别村走妹。他们会聊天玩耍一个晚上,有时候呆到凌晨,幸运的话还能讨喝到妹子做的油茶。
除夕那天,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圆饭、打糍粑,熟透了的糯米饭打成米糊,再做成大饼状。干硬了的糯米糍粑可以掰成小颗粒状晒干拿来做油茶,也可以在水里泡一泡再拿到火炭上烤。晚上起个柴火,一村的人围着柴火守夜,喝点酒吃点肉。
苗歌你是否听过,乐器分为三种笛子。三种笛子的寓意也不相同,分为多怕多汗(靓妹帅哥)的相互仰慕,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赞赏还有吵架对骂。每种笛子的孔数不同、音节以及音色也不相同。
到大年十二,乡里就会有坡会,坡会比拼芦笙的响声和舞美,每村每屯都会组队跳芦笙舞,街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跳芦笙舞时,吹芦笙的男人站中间,芦笙上插着鸟的羽翼、系上红飘绳来装饰。随着他们一甩一甩地吹动,羽翼和红绳有规律地飘动。女人手拿白色的毛巾和花朵围着男人们成圈跳舞。到这时,街上总会出现各种临时小摊,各种零食各种玩具和宠物。真比赶集还热闹。坡会结束,春节期间的活动基本就结束了,人们又恢复了平时的样子,上山砍柴,开始播种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