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礼仪礼节的作用至少有哪几个?

35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4 16:44:24     编辑: 品读群书治要


礼的作用,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断定疑难事情的恰当做法,分别尊卑地位的同异,明辨是非对错。这是礼的四个主要功用。

首先“定亲疏”。礼的功用之一,就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丧礼中的五服制度。五服,就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依据人们穿着的丧服不同,就可以判断出他和亡者的亲疏程度,这就叫五服制。

跟亲人关系最近的直系亲属,穿的衣服最粗。最粗代表这个时候他的悲思是毫不修饰以尽哀痛。跟亡者的关系愈远,穿的衣服会愈细。这就是根据五服的礼制,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

在《贞观政要·论礼乐》中说,礼“非从天下,非从地出,人情而已矣。人道所先,在乎敦睦九族。九族敦睦,由乎亲亲,以近及远。亲属有等差,故丧纪有隆杀,随恩之薄厚,皆称情以立文”。这句话是说,礼的来源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地下出来,而是根据人情事理来制定的。而人道最首要的就是使九族亲睦。

九族和睦,要从孝敬父母开始,由近及远。亲属之间有亲疏的差别,所以丧礼也有隆重和简省的差别,都是依据恩情的厚薄不同,合乎人情来确定的标准。就是礼的第一个功能,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

礼的第二个功用是“决嫌疑”。就是一件事情合乎礼才可以避嫌,不引起误会。譬如,“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为什么礼有这样的规定?因为古庙里有很多珍贵的器物,如果一个人进入古庙,一旦庙中的器物毁损或者遗失,那么这个人的嫌疑最大,而且没有人为他作证。

所以为避嫌疑,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因为深井很危险,两个人一起看深井,万一其中一人失足掉下去,别人会误以为是另一个人把他推下去的,那么就算费尽口舌也解释不清,因为只有两个人在场,所以要避免两个人一起看深井,这也是避嫌疑。

再譬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到了瓜田不要去系鞋带,因为当一个人在瓜田系鞋带,别人会误以为他是在偷西瓜。李下不整冠,到了李树下面,也包括一切果树下面,不要整理帽子,因为一个人一抬手,别人会误以为他是在偷果子。这都是为了避免误解。所以礼的这些规定是为了避免嫌疑。

在《曲礼》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为什么叫曲礼?就是曲曲折折,细微曲折之处都考虑得很周道,规定得很具体。如果做到这些礼,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避免嫌疑。所以人们学习这些规定,就会很清楚怎样的处境应该避免,在怎样的环境应该怎样做,就不会让别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而生起嫌疑。

第三个作用就是“别同异”。“别同异”就是礼也有分别地位的同异作用。譬如我们说师徒如父子,师徒如父子,但是还不是父子,这就是有同有异。所以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要穿孝服;老师过世,也要守心丧三年,就是说要在心里常常思念老师,能够感念老师的恩德,不忘记老师的教诲,但是不需要穿孝服,这就是礼“别同异”的效果。

明是非”。一件事究竟是对还是错?是该做还是不该做?都要通过礼来明确。譬如父子有亲,父子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才叫做亲?是否父子就应该像朋友一样直呼其名才显得亲近?像外国人就不把父母称父母,而是直呼其名。父亲怎样在家庭中保持应有的尊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这在礼上也有规定。譬如,祖可以弄孙,父不可以弄子。爷爷可以让孙子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可以和孙子玩耍,但是父亲跟儿子就不可以。

为什么呢?因为父亲在家庭里要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所以要时刻表现出一种威严,如果父亲失去这种威严,孩子对他很轻慢,对他的话不放在心上,就会很造次,作为父亲就无法教育他。如果人们不懂得这些道理,等到孩子长大,教育出问题,再后悔也悔之晚矣。

明白这些礼,对于现在世间一些流行的说法、做法,人们就能够知道它是对还是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不仅父子之间如此,君臣之间、师生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不懂礼,领导没有领导者的威仪,老师没有老师的尊严,结果下属不尊敬领导,学生不尊敬老师,确实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所以有礼,这个社会才有秩序,人们才有规矩;如果没有礼,社会就会出现礼崩乐坏、人伦关系混乱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