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礼仪漫谈 | 言之有“礼”了,浅谈中国古代的称谓礼仪

19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1 16:00:18     编辑: 夏伟红礼仪培训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常说言之有“礼”,指的就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首先要使用合适的称呼,那么古代对于称呼的礼仪你知道多少呢?本期漫谈古礼,我们将从年龄、谦称和敬称三个方面去了解古代礼仪。

年龄称谓

在古代,人们对不同阶段的年龄称谓也是不同的。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垂髫,指儿童。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儿童。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一对像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兮。”角指的是小髻而丱指的是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而立之年,是指三十岁。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不惑之年,通常是说四十岁。惑,迷惑,疑惑。知命之年,即五十岁。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耳顺之年,即六十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从心之年,七十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耄耋,指八十至九十岁,《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鲐背,指长寿老人,九十岁。《尔雅·释诂》:“鲐背,寿也。”指的是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百岁老人。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谦称之礼

古人一直很谦逊,在称谓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以表示自身谦逊的态度。比如,愚是谦称自己不聪明。鄙是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是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是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是指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是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是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帝王、官吏的称呼也是带着谦逊之意。比如,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作为读书人的自称,便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除此之外,古代人一般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晚辈或地位低的人会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之礼

古人在敬称方面,可谓是体现了智慧和素养。通常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但是,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 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相 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在称年老的人,一般叫“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此外,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另外,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干隆皇帝。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君对臣的敬称则是卿或爱卿。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古代称谓之礼可谓是五花八门,我们在学会这些称谓礼仪时,也深深佩服古人的谦逊之意。当然如何合适礼貌地称呼他人,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内在修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