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年:除夕习俗和年夜饭菜谱
合家团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历经朝代久远,至今仍然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年夜饭作为团聚的载体,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念和情感,年复一年,归家的游子、等待的双亲,促成了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诗经》中描述的“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体现了岁末庆祝饮宴聚会的风俗。早在秦汉时期,人们便已经开始在岁首举行年夜饭,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其中的目的在于“发阳气”,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美好的祝愿。而关于年夜饭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这本书是中国迄今为止较早记载风土民情和地方习俗的著作。
根据史料记载,“除夕”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逐除”,意为驱逐恶役。将“农历一年中最后的一晚”取名为“除夕”,出自周处的《风土记》。除夕大年夜中的民间习俗也在书中有所记载,其中年夜饭更是须以“酒食相邀”,使“长幼聚欢”。除夕后,人们还会燃烧爆竹,以“辟邪驱鬼”,带来吉利和安宁。然而,“年夜饭”这一称呼,则是在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出现。书中记载了除夕夜的“合家欢”之景,家家举宴,长幼咸集,互相讲吉利话,热闹非凡。不同朝代的年夜饭,折射出了不同时期百姓的生活状态和风土人情。
比如西晋时期的年夜饭,阖家欢乐,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开怀畅饮,互相赠送物品,展现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和团聚之情。除夕夜,人们祈祷完毕,开始守岁等待黎明的到来。这个过程包含了许多习俗,其中年夜饭和守岁礼是密不可分的。在年夜饭之后,家人围在一起,或者孩子们玩耍,或者互相道贺新年,通宵达旦。然而,从历史记载来看,“守岁”这一习俗可能只是蜀地方的风俗,即四川地区的习俗。直到隋唐时期,才逐渐演变成全国通行的习俗。一位南朝的叫宗懔的人,在《荆楚岁时记》中写到:“岁暮,家家具肴蔌...相聚酣饮”。
这说明在湖北、湖南这两个地区,人们在农历新年这一天会聚在一起畅饮,而且要在年夜饭上讲究不留下剩余食物,因为这代表着去旧迎新。结合这两本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年夜饭也是一个区分社会阶级的“标志”。例如,民间的年夜饭和宫廷贵族享用的宴席有着尊卑之分。再说到隋唐时期,因为南北文化逐渐融合,年夜饭变得更加奢华。隋文帝杨坚时期的宴会奢华至极。唐太宗时期效仿隋朝的宴席,摆设宴席,灯火辉煌。有一首《守岁诗》描绘了唐太宗和群臣如何欢度终宴:“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在隋唐时期,年夜饭有一定的规章流程,比如一定要有五辛盘、胶牙饧、汤中牢丸、椒柏酒等。甚至还有一些时代特色的小吃作为甜点。而在两宋时期的文献中,宋代的除夕宴与唐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宫廷中,赏赐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其中,内司会准备果子盒,以供官员们在夜晚享用,这种被称为“消夜果子盒”的礼物里装满了各种时果和蜜饯。同时,在夜晚禁火时,爆竹声响彻四野,家家户户围炉团坐,饮酒唱歌。此外,人们还会品尝一种名叫“馎饦”的手擀汤面,这种美食因地域不同演变成了南方吃汤圆、北方吃饺子的习俗。
《酌中志》中提到,正月初一五更起,人们会饮柏椒酒、吃水点心,这里的水点心指的是“角子”。甚至有人会在水点心里暗藏银钱,以求好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中也提及:“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宋代的家庭更是通宵守岁,共度团圆时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夜饭逐渐固定化,与现代相似。除了一些地方习俗更加繁文缛节以外,年夜饭和守岁礼在保留趣味性的同时,还增加了更多的孝悌文化元素。这些习俗更加丰富了家庭伦理内涵,守岁则被视为为家中长辈祈寿的重要仪式。
在腊月三十日,人们不仅辞旧迎新,还会吃扁食来温暖身体,同时准备“百事大吉盒”来祈求新年一切顺利。清代时,年夜饭更加繁琐,第一道菜必为“杂果盘”,其中包括鱼肉和各种瓜果,并且在吃菜下筷时要说谶语。此时,吃茄蒂成为一种特色,因为茄此时被称为“落苏”,吃了茄蒂寓意来年大吉大利。年夜饭标志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吃完年夜饭,人们等待新岁之始,此时家中张灯结彩,爆竹声不绝于耳,家人相互拜年,喜气洋洋。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年夜饭和守岁习俗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庭情感。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祈愿,也凝聚了家庭团聚和敬老尊长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我们也能从这些古老的习俗中汲取到宝贵的文化智慧和家庭伦理观念。在这个新的一年,我们应当珍惜家人团聚的时刻,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习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在现代社会,古老的年俗对我们的生活和家庭关系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期待大家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和看法。每逢年底,人们都怀着期待的心情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这一顿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象征。
历经朝代更迭,年夜饭始终承载着民众对团圆幸福的美好愿望,成为家庭和谐、情感交流的载体。在古代,社会生产力相对较低,人力和畜力是主要的生产力。这导致了家庭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空间上的距离成为了一种无法逾越的“鸿沟”。家人团聚成为了一种奢望,而除夕夜的年夜饭便成为了一种寄托,一个让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这种情感寄托不仅仅是对新年的庆贺,更是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和延续。随着社会的发展,年夜饭的意义逐渐超越了家庭团聚。它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年夜饭所蕴含的情感、期许和热闹场面,早已深深刻在了世人的骨髓之中。它不仅仅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人往往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无法回到家乡与家人共度年夜饭。这使得年夜饭的传统意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年夜饭的意义,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好的传统?希望大家能留下你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