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姓与氏的来源及文化,为什么古时候的“姓”和“氏”是分开的?

75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5 12:00:14     编辑: 汉周读书


古时候,古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

“姓”用以区别是否为同一先祖,而“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后代子孙。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记载: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妊人”就是女子。“氏”用于区别男女、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姓有名而无“氏”。

“姓”可“别婚姻”,还是用以区别是否可以通婚的,古人讲“同姓不婚”。

《左传》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同姓之间通婚,不利于繁衍后代。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姓”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多为女性先祖的名字,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同一部落有很近的血缘关系,有了“姓”,可以避免血亲之间通婚。

“姓”比较固定,一般不会轻易更改。

而“氏”起源于父系社会,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专属称号,诸侯以受封国号为“氏”;

卿大夫以采邑地名为“氏”,或以官职为“氏”,或以居住地名称为“氏”。

“氏”并不稳定,会随着封邑、爵位、官职的改变而改变。

如周朝的姜尚(即姜子牙),姓为姜,氏为吕,后世的“姜”姓一直保持不变,而“吕”氏,随着封邑的改变而在齐康公之后逐渐失去。

周代宗法制度规定,周天子为姬姓、周氏,由嫡长子继承,称太子,天子其他的儿子为王子,王子的儿子为王孙;

诸侯的继承人为太子,其他儿子为公子,公子的儿子为公孙。

诸侯保留姬姓,“氏”则多为封国的名号,如鲁国公族为姬姓,鲁氏,卫国公族为姬姓,卫氏等等。

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

先秦时代的庶民既没有‘姓’,也没有‘氏’,只有名字。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不已,一些所谓的贵族,随时可能成为贱人、庶民,而卑贱出身者,极有可能一夜之间成为公卿等贵族。

随着礼法制度逐步遭到破坏,礼崩乐坏导致了“姓”和“氏”逐渐模糊。

秦汉开始,“姓”和“氏”逐渐开始合二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