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皇帝? 霸气!李家历史上有58人当过皇帝!雄才大略!帝王荟萃!太牛了
根据《中华姓氏通史.李姓》和正、野史记载,在中国历史上有李氏称帝王者共计58人,雄居百家姓氏之首。李氏王朝与四邻各国交住的历史见证建立的政权,它们是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大小政权。这些政权的建立与兴衰,都给中国历史的进程,增加了无比丰富而生动的多姿多彩的一页,给后人留下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本版曾翻阅并收集了李氏十二政权的一些资料,准备陆续上传,以供李氏宗亲尝阅,并为李氏寻根问祖提供一些历史线索。当然,这些史料均属粗线条,诚恳期望李氏专家、学者、贤士及读者为本版上传的资料,给予斧正和补充,使其李氏各代王朝史料更加丰富完整。
李氏第一政权——淮南王李
李宪(?-30年),中国农民起义首领,新朝、东汉初期武将。豫州颖川郡许昌县人。新末后汉初群雄之一,自称淮南天子。
新朝王莽时代,李宪为卢江郡属令(相当于都尉)。王莽统治末期,江贼王州公军势10数万,王莽任命李宪为偏将军讨伐,李宪击破王州公。更始元年(23年),新朝灭亡,李宪割据卢江,自称淮南王。建武3年(27年),李宪自称天子,置公卿百官,支配下9城,拥10数万军势。建武4年(28年)秋,汉光武帝刘秀亲征寿春(九江郡),派遣扬武将军马成讨伐李宪,包围他的驻地舒城(卢江郡)。围城战持续1年以上,建武6年(30年)正月,舒城陷落。李宪逃走,途中被部下帛意所杀。李宪一族,悉被诛杀。
《后汉书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李宪者,颍川许昌人也。王莽时为庐江属令。莽末,江贼王州公等起众十余万,攻掠郡县,莽以宪为偏将军、庐江连率,击破州公。莽败,宪据郡自守。更始元年,自称淮南王。建武三年,遂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拥九城,众十余万。 四年秋,光武幸寿春,遣扬武将军马成等击宪,围舒。至六年正月,拔之。宪亡走,其军士帛意,追斩宪而降,宪妻子皆伏诛。封帛意渔侯。 后宪余党淳於临等犹聚众数千人,屯灊山,攻杀安风令。杨州牧欧阳歙遣兵不能克,帝议欲讨之。庐江人陈众为从事,白歙请得喻降临;于是乘单车,驾白马,往说而降之。灊山人共生为立祠,号“白马陈从事”云。”
大成国---李特
(五胡十六国之一)
大成国,又称成汉(306~347)。两晋之际的五胡十六国之一。巴賨贵族李雄所建,李雄是巴氐族人。都成都,盛时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的各一部分。历五主,共四十四年。
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六郡賨人和汉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区就食。他们入蜀后,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还乡,流民领袖、略阳賨人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301年在绵竹(今四川 德阳北)聚众起义。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后,特子李雄继领部众,攻下成都,据有益州。304年李雄称成都王,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都成都。334年雄病死。兄子李班继位。同年雄子李期杀班自立。338年特弟李骧之子李寿杀期自立,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343年寿死,子李势继位。347年东晋桓温伐蜀,李势兵败出降,成汉亡。
298年,略阳、天水等6郡流民数万家十余万口,过汉中转入益州就食。益州刺史罗尚逼迫在益流民限期出境,官吏趁机劫掠流民财物,激起流民反抗。流民拥cong(阴平,“宗”下加“贝”)人李特为首领,设立大营,聚集20,000余众。李特和弟李流自称大将军,部众皆各封以官号。302年李特克雒城,次年击破郫江防线,蜀郡太守举少城降。罗尚联络诸村堡攻流民军,李特阵亡。
李特死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军继续作战,控制了成都以北大片土地。303-12月,李雄率军攻入成都大城。304-1 0月,流民拥李雄称成都王。306-6月,李雄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成汉开疆拓土,疆域东到建平(今湖北境),北到汉中、仇池(陕、甘南部),西到汉嘉(今天全)、沈黎(今汉源),南到宁州(今云南省境)。李雄在境内广设郡县,为政宽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经济有所发展,百姓富实,西蜀出现当时南、北方不曾有的太平局面。334年雄病死,兄子李班继位。同年雄子李期杀班自立。335年,李雄死,子、侄争夺帝位,以兵戎相见。338年,李寿夺取政权,改国号汉,年号汉兴。李寿死,李势继位。其时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加之僚人反抗和遭受天灾,成汉国势日蹙。343年寿死,子李势继位。346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李势逃至晋寿(今广元市)而降.
李雄统治时,战事稀少,政刑宽和。赋税也较轻,男丁每年纳谷三斛,女丁半之,户调绢数丈,绵数两。这是成汉全盛时期。李雄死后,宗室间为争夺帝位不断发生内乱,安定局面破坏。李寿父子统治时务为奢侈,大兴土木,滥施淫威,致使上下离心,百姓不满,在东晋进攻下迅速灭亡。
在巴賨李氏和六郡大姓领导下,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演变成为外来大族与土著大族的斗争。外来大族一度势危,由于涪陵大族徐举和青城范长生的归附,才转危为安,建立起成汉政权。李雄称王后,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称帝后,加为天地大师,封西山侯。通过对范长生的优待尊重和对部曲制的承认,两类大族相互妥协,形成联合统治,同时,巴賨贵族间也推行了部曲制。李雄统治时,战事稀少,政刑宽和,赋税也较轻。李雄死后,宗室间为争夺帝位不断发生内乱,安定局面破坏。李寿父子统治时务为奢侈,大兴土木,滥施淫威,致使上下离心,百姓不满,在东晋进攻下迅速灭亡。
东晋永和二年(成汉嘉宁元年,346年)十一月至三年三月,东晋安西将军 桓温率军西征,克成都(今属四川),灭成汉的战争。
东晋建元元年(成汉汉兴六年,343年)八月,李势继成汉主位,骄奢淫逸,不理政事,刑法苛滥,加以饥荒,国势更加衰落。永和二年十一月,东晋安西将军 桓温用江夏相袁乔“宜先攻弱”之策,乘机率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司马无忌攻成汉,并使袁乔率2000人为前锋。次年二月,桓温水军至青衣(今四川 青衣江)。李势命右卫将军李福、镇南将军李权、前将军昝坚率大军自山阳(今四川双流东南)赴合水(今彭山双江镇)阻拒晋军。诸将欲在江南(今双江镇以北、府河以西之牧马山区。古人以大江为东流,故以大江之西为“江南”)设伏以待晋军,但昝坚不听,率军从江北鸳鸯琦(今双流镇西北,岷江东北岸)渡江向犍为(今彭山西北,岷江之西)开进。桓温军避开犍为郡城及武阳城(今双江镇北),间道直指成都南面之白家场、石羊场。昝坚军正好与晋军异途。三月,桓温攻下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岷江东岸),以参军孙盛、周楚率老弱残兵留守辎重,自率步兵轻装向成都进军。李福、李权等回军,李福攻彭模,被孙盛等阻拒,李福败后退走。桓温进军途中与李权相遇,三战三胜,成汉军败退成都。昝坚军在犍为未遇晋军,便从沙头津(今新津南,彭山县北岷江边)渡江还军,待赶到晋军时,桓温已攻至成都南郊,昝坚军不战自溃。李势倾城中守军在成都笮桥(今成都西南南河上)同桓温军激战。桓温军前锋受挫,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桓温马首,众惧欲退时,鼓吏误鸣进鼓,袁乔乘势督士卒力战,大破成汉军。晋军乘胜直追,火烧城门,李势连夜逃走,至葭萌关(今四川广元西南),遣使向桓温请降。至此,成汉灭亡。桓温还军时,仍以周抚为益州刺史,镇彭模。周抚经两年扫除成汉残余势力,使蜀地全归东晋。
成汉世系表
始祖景帝(李特) 建初(2) 癸亥 303
秦文王(~流) 建初(1) 甲子(二) 304
太宗武帝(~雄) 建兴(3) 甲子(十) 304
晏平(5) 丙寅(六) 306
玉衡(24) 辛未 311
哀帝(~班) 玉衡*(1) 甲午 (十) 334
幽帝(~期) 玉恒(4) 乙未(十) 335
中宗昭文帝(~寿) 汉兴(6) 戊戌(四) 338
后主(~势) 太和(3) 甲辰 344
嘉宁(2) 丙午(十) 346
西凉---李暠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郡成纪县(今静宁西南)人。十六国时西凉创建者。400年—417年在位。他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暠少年的时候十分好学,通诵经史,尤其擅长文章义礼,也精通孙吴兵法,爱好武功,很小时就练就一身好本领。他的性格沉默而敏捷,宽和大度。后凉吕光末年,任效谷(今敦煌县)令。有惠政会沙州(今敦煌)刺史盂敏卒,他被州人推举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封宁朔将军。北凉段业时,仍为敦煌太守,安西将军,领护西胡校尉。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晋昌太守唐瑶联合六郡,推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李暠乃自立为王,建元庚子,建都敦煌,置官封将,西凉政权自此开始。
李暠建立的西凉政权,是一个汉族政权,对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仍奉表称臣。为避战乱的中原士民大批移居西凉,这对西凉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李暠为了统一河西,派遣他的重臣宋繇东征凉州,西击玉门,取胜后驻兵玉门一带,广积粮食。他让儿子李让镇守敦煌,派宋繇辅佐,将都城由敦煌迁到酒泉。李暠还亲自率领西凉将士出征,一度打败了北凉的沮渠蒙逊,派人向东晋奉表。为了统一中原,他下令在玉门关、阳关屯田,敦劝农民种好庄稼,多打粮食,以强国富民。在他的治理下,西凉国势日益强盛,重文修武,劝农保境,立侨郡以怀流人,河西一时复盛。“百姓乐业”,“国内安富”。他撰写《诸葛亮训诫》,勉励诸子奋发图治。为了巩固边防要地,他修筑了敦煌的旧塞东西二围,以防北虏,修筑了西南二围,以威南虏。他在位十七年,死后传位给他的儿子李歆。
李暠决心继承前凉大业,以结束河西的分裂局面,他不仅注重武功,而且崇尚儒学。当时的敦煌,已成为西凉传播儒学的中心。孙繇,刘昞等著名儒生为李暠所器重。李暠本人也是五凉时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不少诗。著有《靖公堂颂》《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器赋》等,其中尤以《述志赋》最为著名,九百多字,今仍完整地保存在《晋书•李玄盛传》中,这篇赋在五凉文学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李暠对他的子女教育很严。李暠迁都酒泉,正值鼎盛之期。他以宋繇为右将军,兼敦煌护军,与其子李让镇守敦煌。这时。他手令诫子书,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可视做教子格言。现选录如下:
节酒慎言,喜怒必思,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动念宽恕,审而后举。众之所恶,勿轻承信。详审人,核真伪,远佞谀,近忠正。蠲刑狱,忍烦扰,存高年,恤丧病,勤省按,听诉讼。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赏勿漏疏,罚勿容亲。耳目人间,知外患苦;禁御左右,无作威福。勿伐善施劳,逆诈亿必,以示己明。广加咨询,无自专用。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扬汤。富贵而不骄者至难也,念此贯心,勿忘须臾。僚佐邑宿,尽礼承敬,宴飨馔食,事事留杯。古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面墙而立,不成人也……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二月,李暠病逝,其子李歆继位。他未守家训,“繁刑峻法”、大兴土木,“人力凋残,百姓愁悴”,贤臣苦谏不听,母后力阻难进,结果在晋安帝元熙二年(420年)夏偷袭北凉时战死于蓼泉(今高台县西)。酒泉失守,其弟李恂闻此欲保据敦煌,因城破而自杀,李氏所建西凉政权彻底灭亡。
李暠家庭情况
九子
•李谭
•李歆
•李让
•李愔
•李恂
•李翻
•李豫
•李宏
•李眺
•李亮
神话传说
十六国时期的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敦煌属北凉国领地。胸怀大志的敦煌人李暠,在当地地方势力的拥戴下,担任了敦煌太守。
西凉国创建者李暠的妻子
李暠虽官任太守,但不甘心屈居于他人之下称臣,总想建国立业。有一天,他脱去官服,换上便装,不带随从,腰挂宝剑,身背弓箭,扮作打猎的模样,一个人出了城门,信步在乡间小路上走着。小路上绿树遮荫,小鸟啼鸣,路边庄稼茂盛,郁郁葱葱。李暠正欣赏着田园美景,忽听远处有人高呼:“西凉君,西凉君!”他大吃一惊,心想,我正欲打算建立西凉国,不知是谁喊我西凉君?若让北凉王知道,定会有杀身之祸!这时,呼喊西凉君的声音又起,李暠闻声望去,只见前边斑斑驳驳的树影下,站着一只猛虎,双目眈眈地盯着他。
李暠虽武艺高强,但猛虎挡道,仍不免有些紧张。忙从背上取下强弓利箭,对准老虎就要射出。这时,老虎高声叫道:“西凉君不要放箭!刚才是我叫你,请别疑心,我不会伤害于你。因身负重托,有要事禀告君王。”李暠见老虎口吐人言,事出蹊跷,便将弓箭扔在地上,抱拳施礼道:“我并非君王。不知大王如此呼叫,是何用意?请多多赐教。”
老虎走到李暠面前,点头施礼道:“你有君王之才,将来必当西凉王。大丈夫不能久居臣位,要乘当今乱世纷争,建立西凉国。”李暠说:“在敦煌建国立业,是我的宏图大愿!”“在敦煌只能建国,不能立业。要想西凉国发达兴旺,建国后必须将都城迁往酒泉,才是长久之计。”“为何迁都?”李暠问。“因为敦煌地广人稀,地理位置偏僻,不是福地。迁都酒泉,可以向东扩展疆土,称霸河西。”“请问西凉国能保多少年?”“天机不可泄漏,望西凉君好自为之!”老虎言毕,三跳两跃,眨眼不见了。
三年以后(公元400年),李暠果然在敦煌建立了西凉国,自立为西凉王。为了完成统一河西走廊的宏愿,五年之后,将国都从敦煌迁往酒泉。在位共十七年。二十年之后,西凉国灭亡在其子李歆手中。
墓地遗址
不久前,在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城西15里处发现的小土山墓葬,最近经有关专家鉴定,认
墓地遗址
为是十六国时代西凉国国王李暠之墓。
被当地村民俗称的小土山,实则为一高大土堆。其西南两面为砾石滩,东北两面为新垦耕地。由于常遭农田灌溉渗水的浸泡,2001年4月,小土山东北角发生意外塌陷,酒泉市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确认系一座古墓葬,随后进行了抢险性的清理挖掘工作。这是一座深20米、墓室面积90平方米、墓道长71米的巨大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6米,南北宽12.27米,均用青灰色条形砖构筑,分为车马室、贮藏室、甬洞、照墙、石门、通道、前室、耳室、过道、后室等10部分。照墙上的壁画内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白鹿等,以黑、黄、绿为主要色彩。石门右侧方形砖上的壁画内容为站立的三位侍臣,身体侧向墓门,其中两臣头戴官帽,身着朝服,手持笏板,恭敬等候,似进宫朝拜之意。车马室内遗有一副人体头骨,北耳室内遗有一副无头的人体骨骼。前、后室均为青砖叠砌的覆斗顶,所铺地砖遭早年盗墓者严重毁坏,室内遗有大量草木灰和木炭屑,后室棺床被严重扰乱,南壁有两处盗洞。随葬品所剩无几,只出土了少量的陶豆、陶钵、银簪、银扣饰、鎏金的铜泡钉、铜饰件、铜钉、铁棺钉等器物。
西凉王陵
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和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到现场考查后认为,小土山墓葬与其周边分布的已考古墓葬群一样,属魏晋时期的墓葬。只是该墓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墓道宽阔,并有附属建筑,带有地面宫殿式建筑色彩,墓主人不会是一般的贵族。在河西发现魏晋时期如此大的墓葬,至少是“王”一级的墓。从墓门壁画砖上所绘内容来看,反映的也是“王”与“臣”的地位等级关系。而在酒泉的历史时空中,称“王”的只有西凉王李暠。李暠是汉代前将李广的第16代世孙,又是唐朝李世民的世祖,唐王朝在修撰史书时,追谥他为“兴圣皇帝”。公元400年,李暠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公元405年,李暠自敦煌迁都酒泉,他发展军屯、提倡民垦、励精图治,把酒泉变成了河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据史书记载,公元417年2月,李暠病死“王葬建世陵,于酒泉西15里”。小土山墓葬所处位置与史书记载相吻合。专家们通过对墓葬特征、周边环境、地理位置等考察论证后认为,小土山墓葬就是西凉国王李暠之墓。
历史评价
李暠一生“通涉经史”,“玩礼敦经”。尤善于文学,是五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著有《靖恭堂颂》、《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以《述志赋》最为有名。
李暠还重视儒学,珍惜人才,知人善任,四方许多有为之士纷纷前去投奔。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阚駰,经济学家宋繇,教育学家刘昞等,都是在李暠的重用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敦煌成为传播儒学的中心,形成中国历史上五凉文化的鼎盛时期。
李暠执政后广开言路,积极振兴文化教育。在他统治的西凉境内,当时好多文人名流,都投靠于他,被他重用,一时群英齐集敦煌,在学术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的兴盛时期。李暠不仅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
大凉国---李轨
隋朝末年,军阀割据四方,民不聊生,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员和地主豪绅纷纷纠集力量,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此时的李轨也召集本郡知名人士曹珍、梁硕、安修仁等共商大计。大家共推李轨为首领,于大业十三年(617),率兵攻入内苑城,逮捕了隋官谢统师等,结束了隋朝在凉州的统治。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建元安乐。次年冬,即唐武德元年(618),李轨正式称帝,立儿子伯玉为太子,设置百官,史称大凉政权。金城薛举见李轨自立,遣兵进攻凉州,李轨派兵阻击于昌松(今古浪县),全歼薛举之兵,并乘胜追击,先后攻克了张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宁市)、?罕(今临夏市)等地,河西五郡尽归大凉政权。
唐高祖李渊为统一大计,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遣使前来与李轨结好,玺书上称李轨为“从弟”。李轨也派其弟李懋入朝进贡谢恩,被封为大将军,遣还凉州,以示信任。李渊又遣使持节拜李轨为凉州总管,封凉王。唐使到达凉州时,李轨已正式称帝。为麻痹唐朝以争取时间,李轨听从左仆射曹珍意见,效法古代向上国称臣而不取消帝号的做法,在上书李渊的书中称自己为“皇从弟大凉皇帝臣轨”,表示不接受大唐封号。李渊大为不满,将李轨信使拘押,并令吐谷浑出兵进攻大凉。正在这用人的关键时刻,李轨听信谗言,毒死吏部尚书梁硕,造成人心叛离;又听信巫婆胡言乱语,大量征术筑玉女台,糜费很大;此时,凉州又遭灾荒,饿殍遍野,而李轨轻信隋朝降官之言,封仓停赈,致使朝野内外,人心背离。由于开国功臣安修仁与在长安为官的安兴贵系亲兄弟,且往来不断。安兴贵对李轨政权的内部情况了如指掌,主动向李渊提出出使凉州说降李轨,并制定了如不能说降就就地擒拿的策略。安兴贵到凉州,李轨拜他为左右卫大将军,并问其保全凉州之策。安兴贵乘机劝说李轨顺应潮流,归附唐朝。李轨非但不接受,而且怀疑他是唐朝的说客。安兴贵见不能说降李轨,就与安修仁密谋以武力解决。安氏兄弟在凉州颇具威望,他们发动少数民族兵马包围了凉州城。
李轨被迫率兵出战,败入城中,登上城头观望,安兴贵大声喊道:“大唐使我来擒李轨,不从者诛三族!”李轨一看大势已去,便携带妻子登上玉女台欲自尽,安修仁冲上玉女台擒获李轨,装入囚车,送往长安。武德二年五月,李轨被杀于长安。
李轨从起兵到被杀,前后不到三年,形势急转直下,转胜为败,政权倾覆,又招杀身之祸,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全局观念,不具备治国之才略,丧失了应有的警惕,且不能审时度势,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内外关系,又枉杀忠良。终于使昙花一现的大凉政权灭亡,在凉州历史上闪现的帝王光芒迅急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