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姓氏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意义——浅谈中华姓氏的发展及申遗背后的意义

36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7 06:03:45     编辑: 湖湘泽

百家姓

11月7日,首届中华姓氏申遗大会在福州举行。中华姓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是对中国姓氏文化最好的传承与追溯。

中华姓氏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强烈的祖根情怀和血脉之情,是中华民族子孙寻根溯源的“活化石”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姓氏最早出现的国家,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传承,每个姓氏都有一段文化与记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的姓氏已经在逐渐的融合和消失,姓氏的申遗,对中华姓氏文化是一种保护与发扬。

姓氏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姓氏萌生于伏羲,兴起于炎黄,发展于夏商,鼎盛于两周,定型于秦汉,延续于当今。姓与氏本是两个概念,"姓"早于"氏"产生,"姓"源于早期原始部落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彼时的人们认为氏族起源于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或者动植物,所以将这些自然现象或者动、植物作为自己的图腾,如:姜(羊)、姬(熊)、妫(象)、姒(薏苡即车前子)、牛、马、蛇等,用以膜拜祭祀,进而演化为姓。其时姓的产生,主要是维系同姓成员的共同世系,区别于不同血缘的氏族。

黄帝

中国最早的姓氏为风姓。八千年前是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时代,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皆是华胥氏之后,以风为图腾,所以以风为姓,当时风姓是最大的姓。

燧人氏风姓也,而伏羲、女娲亦风姓。盖炎黄二帝之前,王中国,风姓独为多也

后来黄帝、炎帝兴起,在征伐过程中,风姓之国被征服,其族裔也改姓或者转到炎黄族团的姓氏,风姓越来越少,到春秋时期,风姓只剩下任、宿、须句、颛臾四国。而皇帝的“姬”姓,炎帝的“姜”姓,开始发展并开枝散叶起来。所以我们说中华姓氏的主体源于三姓,三姓也就是:风、姬、姜。

炎黄族起,而风姓之国,夷灭殆尽。逮于春秋,惟任、宿、须句、颛臾四国而已。

“氏”的出现较“姓”晚,是姓所衍生的产物。氏约起于父系社会,盛行于周代的分封制度。太昊伏羲正姓氏,皇帝定氏族。

伏羲正姓氏,实行氏族以外的男女婚嫁现象,结束了群婚、乱婚、杂婚的乱局。黄帝定氏族,将姓与氏进行区分,以姓为生,以封为氏,同姓不得通婚,同氏则可,黄帝定氏族,让婚姻逐渐走向文明。

太昊伏羲正姓氏,同媒妁,以重万民之俪。

(黄帝)定氏族,氏定而系之姓,庶姓别于上,而戚殚于下,婚姻不可以通,所以崇伦类,远禽兽也。

炎黄二帝雕塑

氏的出现,另一重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别尊卑。黄帝在统一中国后,分封“万国诸侯”,进行大量国土的分封,从而衍生出了不少姓氏,姓氏得以蓬勃发展。关于姓与氏的关系,在《左传.隐公八年》有一段描述,说明氏是根据出生,分封,谥号,官职等来定,很好的阐述了氏别尊卑的目的: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总的来说,在先秦时代,姓与氏其实是分开的,姓来源于母亲,氏来源于父亲,氏主要用于高低贵贱的区分。氏的形成,是母系氏族逐渐被父系氏族所取代的标志,从父系氏族开始,所有的血缘关系,均由父系来确认。父系氏族的兴起,成为姓氏演变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夏商朝代,姓氏逐渐开始发展,根据封地来命名和继承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直至周朝,周朝灭商后实行大分封,出现了大批姓氏,成为姓氏发展的鼎盛时期。到秦汉时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少平民百姓通过革命上升为新贵族,氏用以明贵贱的功能已经逐步被取代,姓氏开始合一,此时又是姓氏演变的一大转折,自司马迁《史记》开始,姓氏合一,不再有别,此又是姓氏的一大转折。

姓氏,由最初母系社会的单纯的姓,到之后的别尊卑的氏,再到之后的氏所代表的逐渐完善的以封地命名氏,最后到姓氏的合一,见证着中华民族的逐步发展与变迁,姓氏的变迁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变迁史。

百家姓

中国的姓氏数量越来越少

姓氏的发展在周朝时因大量的分封得到鼎盛发展,但在后续各朝代的征伐,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姓氏逐渐处于减少趋势,在姓氏合一之前,中国的姓氏是一万两千多个,在姓氏合一后,却逐渐减少。中国的姓氏数量,有说3000多,也有说七千多,200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主持进行一次调查,在2.96亿人口中,得出姓氏共4100个。

与周朝时相比,姓氏已经在逐步减少,现代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周边的人同姓的越来越多,偶尔发现一个不常见的姓,都可以讨论议论很久。这是姓氏逐渐减少,大姓越大,小姓越小,相同姓氏集中化的体现。姓氏越来越少,主要有几种原因:

1.父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父系社会沿传几千年,子随父姓,若母亲的姓氏为不常见姓氏,则可能出现姓氏消失的情况,另外,在现在的计划生育情况下,一对夫妻1-2个小孩,很容易造成小姓更少,甚至是消失的情况出现;

2.在朝代更替过程中,部分姓氏出现大的消亡现象。朝代更替意味着战争,战争首先会造成人口的急剧下降,势必造成姓氏的减少或者消亡;

3.姓氏合一后,姓氏已经开始固定下来,不再增加。不似前秦时期,因大量分封姓氏不断增加,而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不增就会逐渐减少。

寻根、传承的必要性

姓氏文化是中国流传时间最长的文化。寻根也是每个华人内心的血脉传承,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这是对故乡,家的无法割舍的情怀,再往前,就是祖的情怀。不忘祖,这是每个中国人根植血液深处的情怀。

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成功后或者知天命之年,开始关注,编写族谱,这其实就是对祖根的一种追溯,反映的是人内心深处问根的天性。

树祖根,水祖源,山祖昆仑,人祖先。寻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传承,寻根是为把握生命,是为不忘本,不忘祖宗遗训。

在现在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祖根文化的重视已经不复从前,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与沉淀,有根植内心深处的血脉之情,但很少有人能够去深挖自己姓氏深处的来源与文化。从这点来说,姓氏的"申遗"是对国人的一种引导,对祖根的一种追溯,对我们血脉之情的一种发掘。

对祖的追溯,不仅让我们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属于哪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形成了我们中国几千年璀璨不衰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我们每个家族流传千百年的家训,家风。让我们中国文化,在这种不断传承的模式中,逐渐发扬广大,直至影响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