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春节以前的风俗有哪些,你知道哪一个?

57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0 09:37:17     编辑: 四川非遗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上大供;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串耳熟能详的谚语

将春节前的习俗一一道来

明天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了

也就是俗称的“小年”

许多家庭也要准备开始“祭灶”

除了这个习俗

年前究竟还有哪些民俗呢?

你知道吗?

一起来看最全梗概~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新年指夏历(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包括崇尚、仪式、节日装饰、饮食和相关的娱乐活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十三日祭灶等;除夕夜以家庭为单位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另外还贴春联、年画、剪纸和放爆竹;初五开小市;十五日元宵节开大市、吃元宵、游灯会等。2006年,春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 ●●●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灶”,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不过,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别说坏话。由于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所以过去人们对祭灶这一天十分重视,再加上离大年三十已经很近了,所以腊月二十三这天也被称为“小年”

腊月二十四扫房日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腊月二十五冻豆腐

●●●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

“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过去普通老百姓日子都比较穷苦,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才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人们也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

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年货,置办春节所需的物品。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这是因为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之意。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

蒸出的馒头又白又圆,寓意来年团团圆圆发大财,这也是家家户户争相蒸馒头的原因。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同时这天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大供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

腊月三十除夕夜

●●● “三十晚上熬一宿” ●●●

年三十晚上,除夕夜,中国人一般都会整晚通宵守岁。在古代,有一只害人的怪兽叫做“年”。后来,人们发现怪兽会在每年的除夕出来,所以人们在那一天聚在一起,通宵聊天,希望安全度过这段时间。熬夜的习俗,寓意着在新年远离疾病与灾难,期许着好运到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是“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让我们在非遗的魅力中

一起开心过大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