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的习俗完整版来啦!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
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
▼
腊月二十三 送灶上天
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风调雨顺。
腊月二十四 扫舍去尘
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是“扫尘日”,要扫房子,给家里来个大扫除,东西统统都搬出去,墙角旮沓都要扫到,意思是把一切穷运,霉运,晦气都扫掉,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在我国远古的农耕时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口都比较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一日三餐有饭有菜。因此,人们都盼望着过年,到了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家里的劳力们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便有了“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的民间谚语。
腊月二十七 宰年鸡赶大集
民谣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市集”。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买卖年节物品,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七杀鸡是有讲究的。要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腊月二十八 题写挑符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腊月二十九 上坟请祖上大供
中华民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
大年三十 除夕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大年初一 金鸡报晓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
大年初二 金吠报春
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年初二,儿童更欢喜,哥哥弟弟手相牵,昨日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还有一些人认为初二是所有犬类的生日,因此要给它们好吃的以示庆祝。
大年初三 肥猪拱门
正月初三是女蜗造猪的日子,故称“猪日”,人们盼望着肥猪拱门,日进斗金。民俗说初三“可安睡迟起”、因为自除夕到初二都劳累,这日可以好好调息!等着肥猪拱门庭,送财送福送运到。这一天,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 三羊开泰
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这天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传说中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大年初五 艮牛耕春
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是垦牛耕春,捏小人嘴,迎财神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大摆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每逢这天,只烧香敬茶,不放烟花。
大年初六 马到成功
正月初六,传说这一日女蜗造马,是为马日,寓意马到成功。旧时,买卖人过大年,一般从初一至初五关铺。初五过后选择吉日开张营业,通常是选择大年初六。因为初六这天“六六大顺”,能保佑一年的生意都顺顺利利,和气生财。
大年初七 人寿年丰
民间传说女娲造人之时,正月前六天分别造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这天是人类的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 放生祈福
初八这一天,在春节来讲主要是“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大年初九 玉皇天诞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大年初十 祭石感恩
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一 祭奉紫姑
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正月十二 搭建灯棚
正月十二,搭灯棚,做醮,十二晚标炮。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 灶下点灯
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也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
正月十四 娘娘诞辰
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其实,这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正月十五 夜照田蚕(神)
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发展至今,赏灯与烧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比如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其实,过年的习俗繁不繁琐,都只是为一家可以团团圆圆,家人健健康康,平安快乐,所以,过年有空就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