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大家知道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吗

3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8 19:03:52     编辑: 点金手影视

作者:是在下赢了2022

春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历来被我们华夏儿女推崇为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独有的节日。但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国外文化侵袭,年轻人对于国外节日推崇有加,人们对春节的重视也越来越小,有部分群体更加不知道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春节的来历又是什么?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即是农历的岁首,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春节便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逐渐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传承的不断发展,“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春节”,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而“春节”原先叫“过年”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门贴大红,屋内烛火通明,院内放着鞭炮,为的就是驱赶年兽,故而称之为“过年”。

那么春节的时候都有哪些习俗呢?我们所熟知有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放鞭炮、点旺火、吃年夜饭,在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把旧的门神和对联清除,然后换上新的对联和门神,这样寓意辞旧迎新。而放鞭炮、点旺火这个环节是要从除夕放到大年初五,寓意是“开门爆竹”,红红火火。很多地方过春节的时候还要贴窗花、舞狮子,在初一的那天还会穿上新衣,给长辈拜年,长辈也会给红包以表祝福,初二那天还会走访亲友,聚在一起红火热闹。到了如今,年初这几天人们的娱乐活动也会很多,一伙亲人朋友聚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游街等。有的地方还有祭祖拜神的活动,以求家人健康平安。但还是很怀念小时候坐在热炕头时候的年味,那么你知道过春节的时候还有哪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