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东北八大怪,你不知道的民间习俗……

92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7 20:07:55     编辑: 落寞的毛衣

东北地区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构成的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北人民特有的生活习惯。


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这片白山黑水间特有的民间习俗“东北八大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众所周知,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室内多以火炕取暖,因此,在严寒的冬季,室内外温差很大。如果把窗纸糊在里面,窗外所结的冰霜遇室内高温时就会融化,水就会流到窗纸和窗权结合处,不仅容易使窗纸脱落漏缝,而且还会造成窗权腐烂。所以,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东北人通过实践,便想出了“窗户纸糊在外”的绝妙做法。  

在东北,窗户纸是整齐还是破旧.也是衡量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是否美好的标志。


第二怪:大姑娘叼着旱烟袋


大姑娘叼烟袋,就有很多内容了。这里的“大姑娘叼烟袋”其实是一种泛指。是指过去东北的女性抽烟这样一个情况。恰恰在比较公众的场合里“叼烟袋”的并不一定是“大姑娘”,而常常是上了一点儿年纪的婶子、大娘辈分的人。或者是成家立业有了孩子的中年妇女。


大姑娘也偶尔确实有“叼烟袋”的,但是一般都在自己家里才用旱烟袋抽烟。一般情况下,没成家的大姑娘是不在外面用旱烟袋抽烟的。

东北人家特有的待客三部曲:上炕、坐炕头儿、抽烟!


第三怪:大缸小缸腌酸菜



提起酸菜,东北人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在寒冷漫长的冬季,白菜不易储存,在冬长夏短生产力低下的东北,大路菜很难保鲜,东北人就发明了白菜的腌渍法。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盐,凉水要瞒过白菜,用大块石头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


那个年代,家家的堂屋都有两口大缸,一个大缸装日常用水,一个大缸腌酸菜。

人口多的人家还要多腌一点酸菜,有的人家堂屋比较冷,就把酸菜缸放到里屋。一个冬天,酸菜发酵散发的酸臭味弥漫整个屋子……

不过,酸菜如同臭豆腐一样,尽管散发出特殊的气味,但吃起来是酸甜爽口,也承载了东北独特的生活气息。


第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旧时候的东北,有“养个孩子吊起来”来的说法,意思是说把婴儿放在悬挂的悠车里。悠车子,也叫邮车子、腰车子,还有的地区叫炕车子、晃车子的,其实就是“摇篮”。如今年过五十岁在东北长大的人,大部分都有过被“吊起来”的儿时经历。

小儿睡悠车的习俗来源于东北的满族。他们在狩猎生活的时代,因山林中经常有毒蛇野兽出没,把不会走路的婴儿放在地上不安全,放在炕上又会因受热而“上火”生病,于是便想出“吊起来”的办法。早期游猎尚未定居时,多是用兽皮制成兜状的吊袋,两端拴皮条挂在林中大树上。后来逐渐发展成用桦树皮和薄木板做成的“悠车子”或称“摇车子”。

满族孩子睡悠车时,肩臂和腿部都要用布带子绑住,一是防止其翻身掉出,二是使其不“溜肩膀”,胳膊腿直,有利于长大后骑马射箭。东北妇女们常说,睡悠车的孩子长大身材好,没有前鸡胸、后罗锅、溜肩膀、罗圈腿一类的毛病。


第五怪:冬天豆包讲鬼怪

冬天到来,东北也已没有什么新鲜、好吃的东西,人们就把大黄米磨成面,包上豆馅,上屉蒸熟,然后冻起来,后随时想吃,就从外面拿回来化开,热一下吃。有条件的,可以用粘豆包蘸白糖吃。

粘豆包因其易于储藏,食材易得而得到农村人的喜爱,由于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米,白面的食材的日益丰富,这种传统主食也面临不断减少的趋势。

传统制作工艺也逐渐成为少数人会的一本手艺,而这种主食主要是农村的,北方地区因气候四季分明,食材即为当地的粮食作物,农村人口较多,大多家庭还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因其味道品质与制作人的技艺要求较高,不同的人作出的粘豆包也会有所不同,每当蒸豆包时,互赠豆包已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习俗,品味其口感,借此也向好的工艺人学习探讨制作工艺,以提高自己的手艺。同时也是赠送远方亲友的理想食物,许多从农村迈入城市的人在内心都表现出对那种传统食物的一种特殊的怀念,忘不了这种家乡的味道。


第六怪:翻穿皮袄毛朝外

东北人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来防寒,关东三宝中的貂皮更是名贵。

翻穿皮袄毛朝外。东北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风大雪大,风雪交加,常常刮起睁不开眼的白毛风,因此特别是出远门的如车老板、上山打猎都把皮袄反穿,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袄就会被雪打湿。


用现在的眼光看,就不能称其怪了,你看商场卖的皮草,街上行人穿着的皮草,哪个不是毛朝外的?
由此可见,东北人应该是最早的皮草发明者。不过,现在人们穿皮草毛朝外是为了时髦,过去反穿皮袄毛朝外是为了实用。


第七怪:草皮房子篱笆

在东北的农村,70年代砖瓦结构的凤毛麟角,以前的房子大都如此。北方生长着一种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杆径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盖房子时用铡刀切齐根部,一层层拍打在房盖上,当地叫缮房子,草很光滑因此防雨防雪。不做院墙,就地取材,用树木从中间一劈两半,做栅栏。

关东人家的屋子都比较窄小,院子却很大。因此院子就成为办重大事情的“道场”,这里所说的大事,指的是红白喜事。

办红事,来客多了,喜桌子往往摆到院子里去,前村后屯的人都来。各种仪式如拜天地一般也在院子里举行。

办白事,更要在院子里搭席棚、设灵棚、请喇叭匠和鼓乐班,分坐在院子一边,棺木停在中间,供小辈和亲友们祭拜。

一般人家夹障子、修篱笆往往是为了安全和取暖。过去人烟稀少,地方荒凉,常有狼狐出没咬人吃家禽。篱笆寨可以防止野兽进入,也便于家狗看家望门。


第八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东北天冷必须带皮帽子,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这两种太贵,老百姓买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狗皮帽子的优点是几乎家家养狗,货源充足,主要是做帽子,最大的特点狗皮结实耐用,防潮性能极佳。

当年,铁人王进喜开发大庆油田的时候,就是头上戴一顶狗皮帽子,手握刹把,奋战在东北的茫茫雪原上。电影《大决战》中,第四野战军的官兵,人人都是头戴一顶狗皮帽子,打完“辽沈战役”之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平津战役”。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情报部门获悉,在他们的东北方向,出现了一支戴着狗皮帽子的军队,立刻就慌了神儿,因为他们知道,也明白,这支戴着狗皮帽子的军队,就是刚刚打赢“辽沈战役”的那支部队。由此可见“狗皮帽子”在当时几乎成了东北的人民解放军或者说东北人剽悍和勇猛的代名词,所以,一提起“狗皮帽子”国民党军队就胆战心惊。


“狗皮帽子”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戴了,这不能不说是跟气候变暖有关。但是“狗皮帽子”却留给了人们一段记忆,以后的孩子们恐怕再提起“狗皮帽子”,他们甚至都不知为何物。也只能在历史和老人的记忆里去寻找答案,但是,“狗皮帽子”在历史的长河里毕竟有过它一段相当长的光荣历史。


结语:提起东北,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冷,也正是这天寒地冻的北国气候造就了东北人热情爽朗的性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人民的勤劳朴实,乐天开朗,使他们在当时那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难的生存下来。

老一辈人的勤勉,让我们今天过上了好的生活,网络上很多对东北的批评,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希望大家有机会来到东北,深刻体会一下这片有历史,有故事的白山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