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过年的习俗知多少?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可谓是民间最为隆重与热闹的节日。而常言道:“进了腊月门,转眼便是年”,湖南人的春节自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直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前后历时23天,热闹非凡且令人难忘。
逛花灯、看春晚、年夜饭、走亲访友......尽管湖南14个市州的春节习俗大抵相同,但也各具特色。
● 长沙的“年财佬,出天行”。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如果你身处湖南长沙的农村地区,则往往会看到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树篼,这就是所谓的“年财佬”。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按照习俗则要鸡鸣即起,一家男女老少穿上新衣,之后再由家中辈分最高的男人净手焚香,打开大门,即为“出天行”。
● 株洲的“开门炮,拜六神”。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象征辞旧迎新和纳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再放双声大爆竹,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打过开门炮,一家人要整整齐齐的穿上新衣,由家中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祈求来年家人平安,家业兴旺。
● 湘潭的“打抽丰”、三尺子”。
过年时,家中长辈会给小孩子准备“三尺子”护身符以驱邪避凶,护佑岁岁平安,表达美好祝愿。而“打抽丰”则是少数人利用人们希望来年发财的心理,帮助他们或写“赞土地词”,或“送财神贴”,为新年带来好寓意。
● 邵阳的“吃血粑”、“滩头年画”。
所谓的“血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由面粉等制成的粑粑,它选取猪血作为原料,最后做成“猪血丸子”,是邵阳家家户户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滩头年画”则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目前已经入选国家非遗,基本上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寄托人们的新春祝愿。
● 常德的“三十开灯”、“送灶神”。
在小年夜,常德各家各户点锅灯,祈求灶神奏善事、驱火灾,同时送平时家中奉祀诸神。但家中如过有丧事,则丧事当年不送神。而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常德的家家户户都会将屋内所有灯如数打开,意味着来年吉星高照、红红火火。
● 岳阳的“百里鱼、团年饭”。
除了常见的杀鸡宰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还吃“团年饭”,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
● 益阳的“大年三十烧旺火”
益阳人常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没有大火的大年三十晚上是不完美的,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内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大家围炉烤火守岁,一边烤火,一边磕瓜子、花生,吃水果,举止欢笑间,好不快活。
● 娄底的“拜年讲顺序”
在娄底拜年讲究先后顺序,所谓“初一子,初二郎,初三初四随便行”。也就是说,初一是儿子儿媳给父母拜年,初二是女儿女婿女婿给丈母娘拜年,而到了初三初四,就可以随便走动了。这不仅仅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同时也象征着来年的美好祝愿。
● 怀化的“送灶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祭灶”活动,怀化人俗称“送灶灶”。怀化人民在当天会用糍粑、糖果以及上檀香等焚拜灶君。待到灶君走后,家人就在灶前贴上灶君的神像,并且不再允许小孩在灶前随便嬉戏打闹,以示对灶神的尊敬。
● 永州的“吃面、折枝”
在正月初一早上起床后,要先向家里长辈磕头拜年,早餐一般吃面条,意为长发吉祥。外出谓之出行,通常要到当地土地庙祭祀,回家途中折一束树枝,谓之“发财”,然后才到亲友家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日止。
● 郴州的“吃大块肉”
在郴州农村地区,过年会有一道特别客气的菜,就是大块肉。顾名思义,这块肉确实有很大一块,每块至少半斤以上,而客人一次要把这整块都吃下去,代表着来年吃喝不愁、顺风顺水。
● 湘西的“顿老人家”
所谓的“顿老人家”,是指祭奠去世的祖辈和亲人。这种习俗在湘西农村非常普遍,一般是在大年三十这天,把做好的大酒大肉,拿到堂屋,给神龛的祖宗牌位烧香。还要把大酒大肉,拿到门外面的大路口、村头、村口或土地堂“顿”一下,让在外面去世的没有上神龛亲人回家过年。
迎新年,庆春节,每到年底的时候,各种春节活动常常是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办年货、祭灶、贴对联都是热热闹闹的年节项目。但除了这些热闹的项目,在喧嚣繁盛之外,另有一番风雅清静、充满诗意的庆祝方式存在,这便是民宿庆春节,而位于湖南益阳的斯途民宿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斯途民宿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春节庆祝活动,同时还有一系列创新性体验活动,譬如冬日露营、打擂茶、梅山剪纸等等。让你不仅沉浸于以往的习俗民风,还能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这里,没有拥挤的人潮,仅仅在漫天星光下,在虫鸣鸟啼间,就能感受另一种春节。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过年可谓是一年中最有仪式感的时刻,所有的美好最终都会华为最喜庆的瞬间,无论你是否在家人或朋友身边,无论你身处何方,我们都衷心的祝愿你,尽管看遍万家灯火,但最亮的那盏始终为你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