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图解春节习俗,带您了解新年的习俗

37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6 10:00:30     编辑: 尹禾,

春节到,真热闹

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除夕。

这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游子归家,阖家团圆,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小的时候总听老人说,今天该拜年啦、今天要迎财神、今天不能扫地……那么正月里都有什么习俗呢?各地自有不同,尹禾抛砖引玉,介绍些我了解的正月习俗(初一到十五),和您知道的有什么不同呢?

正月习俗

年初一,拜年啦

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传统“春节”,民间俗称“过年”,“除夕”夜守岁过后,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就到了新的一年。它又是农历的第一个朔日(每月的第一日),因此又被称作“元朔”。

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玉烛宝典》(隋·杜台卿)

过年就要和和气气、喜气洋洋。因此在这一天里,人们相互拜访、互道吉利,希望把美好的祝福送给亲朋好友,这就是“拜年”。

另外,大年初一是“扫帚生日”,因此在这一天不能进行扫除,否则会扫走财运。


年初一,拜大年



拜年是中国最传统的春节习俗,各地虽然程序、规矩不同,但都是不可避免的环节。关于拜年,这些只是一定要知道:

  • 拜年的历史

拜年起源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魏晋,在隋唐时期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沿袭至今。相传腊月三十人们为了躲避年兽,会躲在家里不出门,第二天早上年兽离开之后,大家才会出来相互拜访,希望亲朋好友没有人被年兽吃掉。久而久之,这种拜访就被给予了更丰富的寓意和内容,晚辈要向长辈恭贺新年,要献上福如东海、身体健康的祝福。

宋清时期,文化礼节相对成熟,无论上层士大夫还是底层民众,都十分注重拜年的礼节,在大年初一向上级、长辈和老师拜年,一些交际较广的,一天之内无法面面俱到的向朋友拜谒,就回差人转送“名刺”,会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要写上了新年祝福,这就是“新年贺卡”的最初起源了。

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东京梦华录》(北宋·孟元老)

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也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拜年要准备“拜帖”,显得更加正式和隆重。民国时期,开始流行拜年卡。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拜年的载体越来越丰富,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等形式更加直接,也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成本,但是久而久之,总觉得“拜年”的原始意味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 拜年对象

拜年对象分很多种,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拜年,拜访亲友、师长,感谢性拜年,总之是根据个人社会关系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拜年。目前最广泛的应该还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拜年,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除此之外,在很多地区,还流传不同的日期拜不同的亲戚的说法,比如初一拜叔叔、初二拜舅舅等等,但是现在居住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多类似年俗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 拜年手势

关于拜年,最重要的就是一见面时的手势。我们先卖个关子,考考大家,春节拜年的标准手势是什么?哪只手在上呢?

有人说是左手在上,因为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左贵右轻”,左手在上表示尊重。

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对在男士确实是左手在上,包住右手,右手攥拳。原因是男性作为国家战斗力的象征,右手攥拳代表攻击性,左手包住右手则是表达善意。而女士的手应该是右手在上,左手虚握,右手压左手。这也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


年初二,回娘家

传统意义上,嫁出去的女儿要在婆家过新年,到了初二这天就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串门。初二回娘家串门一般不能空手而归,要带上饼干、糖果、饮料等等,并由母亲分送给邻居,延续过年热闹的氛围。如果一家中有多个女儿,要尽量错开时间回娘家,分送各自带回来的糖果。

年初二,回娘家

除此之外,在北方大年初二还有一项习俗——祭财神,无论商家还是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祈祷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在南方,年初二又称“姑爷节”,姑爷要给岳父、岳母拜年,并且要留在岳父家吃午饭,这顿饭叫做“食日昼”,但是在天黑之前,一家人必须要返回到男方家。

年初三,小年朝

正月初三是小年朝,小年朝源自宋朝,又叫“天庆节”。相传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有天书下降人间,于是真宗下诏,将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全国官员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有“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等习俗。相传年初四是女娲娘娘造猪的日子,又称“猪日”。

年初三,小年朝

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清嘉录·小年朝》(清·顾禄)

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这一天人们往往冲动易怒,因此要“贴赤口”,也就是象征吉祥的红纸。同时,为了避免这一天与别人发生口角,这一天不能出门拜年。但是如今人们假日有限,没有时间完全按照原有习俗从事新年活动,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拜访自己想要拜访的亲友,初三也难免要出去串门,不过新年吉祥,出门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情绪呦。

年初四,迎灶神

大年初四,又称“羊日”,在这一天恭贺“三羊(阳)开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民间这一天是迎神的日子,也是恭迎灶神回人间的日子。前篇介绍腊月习俗的时候,我们知道了灶神的重要性,帮我们平安度过年关,因此在初四这一天,人们会更加恭敬的迎回灶神,同时也要“接五路”,现在一般指接五路财神。

年初四,迎灶神

此外,这一天要吃“折箩”,也就是过年以来的剩饭剩菜。原则上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在初四要进行扫除,将破旧衣物、生活垃圾等堆在一起处理掉,叫做“扫穷”。

年初五,包饺子

大年初五是“破五节”,过年以来的颇多禁忌在这一天都可以破除了,因此要包饺子庆祝。但是“破五”当天还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不能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出门等等。

年初五,包饺子

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燕京时岁记》

另外,初五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迎财神”。相传初五是财神生日,因此在初四就有祭财神的习俗,初五更是要隆重的接财神。人们要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东北慎用此习俗,毕竟外面太冷了)。

年初六,送穷鬼

大年初六是“马日”,这一天要恭祝“马到成功”,商铺开户,农民备耕。但是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要“送穷神”,相传穷神原名“穷字”,是颛顼之子,身材矮小、喜穿破衣、喝稀饭,唐宋之后开始流行“送穷”的习俗。

年初六,送穷神

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岁时广记》(宋·陈元靓)

年初七,人七日

相传女娲初创世,最开始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随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也叫“人日”,这一天要吃面食,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年初七,人七日

年初八,燃灯祭

大年初八是顺星节,诸星下凡。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星星有着特殊的意义,能预示天象人祸,更有很多星宿被当作神灵的象征。这一天要燃烧灯花,祭拜众神。

年初八,燃灯祭

年初九,拜天公

大年初九,天公生。相传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天的传统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年初九,拜天公

年初十,石磨日

大年初十,是地生日。这一天,中国传统民俗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这一天人们不能随意搬动石头、石磨等重物。

年初十,石磨日

此外,在一些地区,初十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关于“老鼠娶亲”的传说各地多有不同,日期也不同,这也不难理解,毕竟鼠鼠们分布在各地,结婚的日子不一定都一样。但是每个地区,“老鼠娶亲”都是一件好的事情,人们在这一天不能随意打扰,否则一年不宁。

年十一,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岳父请女婿吃饭的日子。但是请客的食物倒是有些与众不同,正月初九拜天公准备的食物不能浪费,除了初十那天自己吃一些之外,剩下的食物要留到十一这一天,请女婿一起吃。虽然是剩饭剩菜,但是扯下来的贡品一般都有吉祥的寓意,所以并不算怠慢。

年十一,子婿日

年十二,搭灯棚

从正月十二开始,就要为元宵节做准备。需要做灯笼、搭灯棚。有童谣云:

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年十二,搭灯棚

年十三,点灶灯

正月十二做好灯笼、搭好灯棚之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也就是点灯,一般用灶火点,因此也叫“点灶灯”。

年十三,点灶灯

年十四,拜临水娘娘

正月十四是“试灯日”,这一天要试点花灯。

年十四,拜临水娘娘

此外,正月十四还要拜“临水娘娘”,也叫“顺天圣母”。相传临水娘娘是唐朝人,陈姓,被尊为保佑难产妇女的神灵。这一天女性都应该祭拜“临水娘娘”,其实是古代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春节之后又一盛大隆重的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踩高跷等多种习俗。在南方地区元宵节甚至要比春节更重要。

年十五,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