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间风俗有哪些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民族最热闹、最隆重、持续时间最长、流行地域最广、最具传统文化特点的节日。
春节的习俗是民间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有关庆典、祭祀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程式,是最集中、最突出、最典型的年节习俗活动,而且持续时间长,它贯穿于整个春节活动。春节习俗是中国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习俗很多,各有特点,既不雷同又极富个性。自古以来,过春节就有祭祀、朝会、宴饮、占卜、迎神、贺年、玩赏等活动。我国汉民族居住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所以各地的春节习俗略有差异,就全国范围而言,春节的主要习俗整理如下:
1.贴春联。春联又叫对联、门联、门对,古时称“桃符”、“门贴”。
2.贴年画。年画起源于门神。古代人们就有在门上贴画,用以避害驱邪。
3.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迎春接福的意思。有的甚至把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
4.放鞭炮。鞭炮旧称爆竹。因古人燃竹以发响声,故称爆竹。称鞭炮是因其响声似甩鞭之响声。春节放鞭炮既可驱鬼逐魔,又可营造节日喜庆气氛,还为来年爆发之意。
5.吃年饭。又称团年饭、团圆饭、年夜饭等。发展到现在,“吃年饭”有两层意思。一是从腊月二十三以后,各家请亲戚、朋友和家人在一起团聚,提前欢度春节。二是除夕这天的中午,家里准备一桌全年最丰盛的菜肴,全家人围坐一起团圆,团聚共庆春节。
6.守岁。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睡,围着火堆叙旧话新,以待天明,称为“守岁”。守岁的意思是对即将过去的旧的一年的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的期盼和希望。现在更多的是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7.拜年。就是初一早饭后,男女老幼穿着盛装走出户外,互相走访,互致问候,互相祝贺春节的一种礼仪社交活动。其含义就是辞旧迎新。现在形式多了,有团拜会,有贺年片,有打电话,有发短信微信等等。
8.吃元宵。俗称吃汤圆。因其形圆而寓意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甜蜜之意。吃夜宵之俗主要是在元宵节那天。但除夕和初一也有吃汤圆,主要有圆满的含义。
9.包饺子。春节吃饺子之俗最早主要体现在我国北方以面食为主的地区。“饺子”旧时称“角子”。春节吃饺子因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10.迎新春。迎新春有舞狮子、舞龙、踩高跷、灯会等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增添节日欢乐喜庆的气氛,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待。
除了上述这些春节的主要习俗活动外,春节期间几乎每一天都有其特定的活动内容和习俗特点。腊月八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要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要祭灶,腊月二十五接玉皇,二十六杀猪割肉,二十七洗浴,二十八开始贴春联、年画、窗花,二十九祭祖等。从正月初一起到初七,每天都有讲究:一为鸡日,二为犬日,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春节习俗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年节文化的积累,也是中华民族在年复一年的年节习俗中创造、创新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