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 爱家 爱过节——盘点中国人的20个传统节日文化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过节的理由,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我们尊重他人的过节习俗,也不反对引进他人的节庆活动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情趣。然而,在现如今我们也有必要知道自己的节日。我们民族自己的节日,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凝聚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包含着我们民族的生活智慧。在这里我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中国人的20个传统节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个节日 春节
我们把新的一年第一个月的第一天,称之为春节。春节是全世界华人最为重视的盛大节日,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使春节成为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标识和品牌。
第一个节日 春节
第二个节日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春天开始的标志。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度,农业种植是中华民族安身的根本,从皇室到朝廷再到黎民百姓,无不重视农业生产,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把立春这个农时节气定为了一个颇为隆重的节日了。
第二个节日 立春
第三个节日 上元节(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圆“望日”,在这个首“望”之日祭奠首要之神,最能表现人们的虔诚和敬重,所以,祭拜天神“太一”的日子就被确定在正月十五,称“上元节”。
在上元节诸多节庆活动中,“夜游观灯”是最具特色和感染力的,因此上元节又称“灯节”,也叫“元夕”节、“元宵”节。
第三个节日 上元节
第四个节日 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民间说法。从古人留下的史料看,“龙抬头”的说法和古代天文学所描述的天象有关。在隆冬时节,从地球表面看,“青龙七宿”隐藏在地平线以下,随着天体运行到农历二月初的时候,“角”就露出地平线,但其他星宿还仍然隐没在地平线的下面,这时,古人夜观星象,就有了“龙抬头”的生动情景。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吃的烙饼称为“龙鳞”,吃的面条称为“龙须”,吃一种带肉馅的面卷称为“懒龙”。
第四个节日 二月二
第五个节日 花朝节
相传,我国夏历,也是我们现在说的农历二月十五,为世间百花的共同生日,我们的祖先称之为“花朝”、“花时”,是古代民间的一个节日,古称“花朝节”,也叫“花神节”。
对于善弄花月的古代文人来说,春花和秋月相对应,二月十五的“花朝”对应八月十五的“月夕”,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第五个节日 花朝节
第六个节日 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早期人们在三月上巳日举行祭祀活动,追思和怀念人类先祖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功德,由于用“天干地支”计算的日期在每一年并不确定,而最初祭祀的三月上巳日恰在三月初三,三月初三这个“奇数重合”的日子又非常符合祭神传统,因此,在魏晋以后,上巳节就被固定在夏历每年的三月三日,民间也把上巳节称为也称“三月三”、“重三”。
第六个节日 上巳节
第七个节日 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这个节日并不固定在某月某日,而是冬至以后的第105天,所以也叫“百五节”。
寒食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距今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天禁止人们生火做饭,只能吃事先做好的、已经放冷的“寒食”了。
第七个节日 寒食节
第八个节日 清明节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照农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个时候是许多蔬菜播种的最佳时节,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候。古人认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第八个节日 清明节
第九个节日 端午节
中国夏历的五月初五,是华夏子孙传统的端午节。“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而我们的祖先用“天干地支”来记录年月日,一月为“寅”,二月为“卯”,五月恰好是“午”,所以,“端午节”的本意应该是“五月初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源最少与三位历史人物有关,在这三位历史人物中,名气最大、民间认可度最高,也流传最广泛的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另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和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
说起端午节,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粽子,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标志食品了。端午节的另外一项重要活动,就是龙舟竞渡。在端午节,民间使用最为普遍的药用植物,就是艾草和菖蒲,它们能够挥发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油脂,对蚊虫有驱赶和杀灭的作用,还有提神理气、活血散失湿的功效。
第九个节日 端午节
第十个节日 天贶节
夏历的六月初六为天贶节,民间又叫“姑姑节”,或“回娘家节”。它的来历与春秋时期晋国的一段故事有关。
按照各地民俗,在这一天各家各户纷纷把衣服’被褥,以至于一些日用物品拿到阳光下晾晒。寺院、道观要翻、晒所藏经书,读书人家也会把自家的藏书搬出来晾晒。
第十个节日 天贶节
第十一个节日 乞巧节
乞巧节是中国夏历的七月初七,这个节日的由来与天上的两颗星星有关,而星星只有晚上才能看清楚,因此,人们把这个发源于七月初七晚上的节日称为“七夕节”。这两颗星星分别是“织女星”和“牛郎星”,后来演化出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
七夕乞巧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叫“穿针乞巧”,一种叫“丢针乞巧”,还有一种叫“结网乞巧”。
我国已于2006年5月20日将“乞巧节”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第十一个节日 乞巧节
第十二个节日 中元节
中元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民间也把中元节叫做“鬼节”。
正月十五是上元,为人间过了灯节,人间即“阳间”,“陆为阳”,所以人间的灯节在陆地进行;七月十五为中元,理所当然地要为“阴间”的鬼魂也过灯节,“水为阴”,所以阴间的灯节要在水里举办。百姓家庭制作河灯,中元之夜将河灯放入河流之中,让它随波漂流,取“超度”的意思。
第十二个节日 中元节
第十三个节日 中秋节
在中国古老的夏历纪年法当中,七、八、九三个月为秋,俗称“三秋”,八月恰在“三秋”正中,而八月十五又恰在八月之中,故八月十五称为“中秋”。
中秋节是一个与月亮有关的节日,关于月亮的传说在古代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嫦娥、玉兔、吴刚、广寒宫等等。
在古代中秋节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拜月、祭月,同时也在圆月的“圆”字上寄托家人团圆的寓意。祭祀供品多取圆形,月饼和西瓜必不可少。月饼要全家分而食之,没人一块,不能多,更不能少;圆圆的西瓜要一切两半,切口必须是齿状的,认为这样的形状像莲花,是吉祥的象征。
第十三个节日 中秋节
第十四个节日 重阳节
九月九日是“两九相重,日月并阳”,故古人称为“重阳。在民间百姓有在九月初九出门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风气和习俗。
重阳赏菊是十分热闹的盛大活动,各地在重阳那天会举办花会,展示菊花供游人观赏。九月九求高寿,不仅要登高,还要吃”糕“,在重阳节食用糕点也是流行的民风。随着节日内容的发展变化,重阳节为老人贺寿、祝寿也逐渐形成风气,重阳节又增添了敬老、爱老的内容。
第十四个节日 重阳节
第十五个节日 寒衣节
中国夏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十月是入冬的头一个月,在这样一个季节交替、心绪转换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古代的先民们照例会想念逝去的亲人,于是民间自发的形成了为亡人“送寒衣”的风俗。遂使十月初一成为“寒衣节”,由于其主题也是缅怀逝者,所以人们把“寒衣节”也归入“鬼节”的行列。
第十五个节日 寒衣节
第十六个节日 下元节
“下元”是指夏历的十月十五,它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相对应,是发源于道教学说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在下元节这一天,道观里面通常要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道观附近的百姓都会前往观看仪式,并拜祭水官和祖先,祈求神灵降福。
在历史上,下元节还被民间工匠当做敬奉炉神的日子,太上老君在古代被奉为炉神。在这一天,工匠们要歇业欢宴,祭拜炉神。
第十六个节日 下元节
第十七个节日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有“冬天将至”的意思,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观测出了冬至到来的时间,冬至也成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来的一个节气。
人们认为,到了冬至“阴极而阳始至”,自冬至开始,白昼渐长,阳气回升。因此,冬至是一个重要而吉祥的日子,值得庆贺。冬至作为一个节日,又被称为“冬节”、“长至节”;人们过冬至节,也被称为“贺冬”。
饺子是冬至必备的节令食品,冬至吃饺子的传统据说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有关。
民间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第十七个节气 冬至
第十八个节日 腊八
腊八作为一个节日,有人认为起源于佛教的“佛成道节”。传说中,佛祖释迦摩尼最初出家修道时并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十二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世信徒为牢记佛祖所受苦难,将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定为“佛祖成道日”。
“腊八粥”最初是寺庙向门徒以及善男信女们赠送的。现在喝腊八粥已经成为过腊八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风俗了。
在北方,特别华北地区,过腊八节还有一件事情几乎是家家都要做的,那就是腌腊八蒜。据说在老北京,“腊八蒜”还有“腊八算”的意思,在腊八节以腊八蒜为礼品赠送对方,暗示算账的意思,催着对方赶快结账。
第十八个节日 腊八节
第十九个节日 腊月二十三
夏历十二月二十三,在中华民族古老的节庆文化中,是一个祭“灶神”的日子。在这一天,百姓人家在灶王神龛两侧,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围绕祭灶,腊月二十三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人们在祭灶之后,便开始迎接新年的准备工作,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打扫房间,“卫生运动”从这一天开始,一直要持续到除夕。人们又称其为“扫尘日”、“迎春日”。
孩子们在这一天可以吃到最喜欢的“灶糖”,它是一种麦芽糖,形状是扁圆形,又称“糖瓜”。
正是因为腊月二十三充满了浓浓的年节味道,所以,人们把这一天称为“小年”。
第十九个节日 腊月二十三
第二十个节日 除夕
夏历一年当中的最后一天叫做“岁除”,也叫”年三十“,因为这一天节日的最精彩的内容在晚上,因此该节日被称之为”除夕“。
作为岁时民俗中最重要的节日,除夕最能打动华夏子孙的,就是以阖家团圆为主题的年夜饭了。年夜饭过后,一家人欢聚“守岁”通宵不眠。
除夕还有”接神“的仪式,也就是迎接在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
除夕夜还有置“压岁钱”的风俗,象征长辈用自己的付出为晚辈“压住新的一岁”,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不生病遭灾。
结语:我们民族的节日,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才积淀而成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有了它们,我们过得自然而惬意,我们爱过自己的节日,因为我爱我的父母和同胞,我爱我的民族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