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中国传统节日系列小知识——除夕!

79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7 09:07:39     编辑: 瀚林国际网

除夕是农历一年中最末的一天,又叫大年夜、岁除、大晦日等等。农历十二月也称腊月,大多数情况下有三十天,所以除夕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当腊月为小月时,大年夜就变成了腊月廿九。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在中国人心中,除夕作为一年最为重要的日子,即使离家再远,也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除夕这个名字的含义,曾有许多人做过考证。按字面意思看,“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形象地说明旧年、新岁的交替。

传说中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夕”的怪兽,特别凶猛,每到岁末就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光,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不过,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也是“除夕”由来的另外一种说法。

除夕作为辞旧迎新的重要时间点,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迎亲朋,共团圆、吃年夜饭。其实,除夕的内涵远远不是一顿年夜饭那么简单。在民间,“过年”是个时间段,人们从腊八或腊月二十三的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的南方小年的祭灶就已开始准备了,所以有"进入腊月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这首北方民谣就很好地说明了老百姓的年前安排。除夕,是第一场“重头戏”。

由于除夕和春节融在了一起,所以除夕和春节的习俗也发生了明显的融合,很多习俗不好分清楚具体属于除夕还是春节,但说到除夕的习俗,大多还是与祭祀、驱除鬼邪有关。

守岁、踩岁:除夕夜,合家点灯熬夜,整夜不眠,俗称守岁。相传守岁是为了抵御前面提到的猛兽“夕”,在除夕夜人们会点红灯、贴红春联、燃烟花爆竹。除了守岁外,我国民间一些地方还会在除夕夜举行踩岁活动。所谓踩岁就是在院子中用芝麻秆粘上黄纸卷成的元宝,攒成一捆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因为"碎"与"岁"同音,所以踩碎又有"踩岁"的意味。又以"芝麻开花节节高"所带有的吉祥之意,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愿。

祭祀先祖:是一项十分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日。除夕可以说是这四大祭祖日中最为隆重的一个。除夕祭祖,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在新年伊始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则是祈愿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吃年夜饭:年夜饭最早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在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年夜饭中祭祀鬼神的活动逐渐转变为以祭祀祖先为主。作为每家每户一年年末最为重要的晚饭,除夕的年夜饭可以说是一年之中最为丰盛的晚餐了。年夜饭又称为"团圆饭",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家,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上碗筷,表示全家团聚。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方的饮食风俗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点在年夜饭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般来说,年夜饭南方除了有一些美味的菜肴外,还要吃糍粑和年糕,而北方除了菜肴外,则更多选择吃饺子。

给压岁钱:在历史上,压岁钱一种是/由长辈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是晚辈给老人,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包饺子:除夕夜吃饺子也是一种重要的年俗活动。现在的饺子来源于古代的角子,在我国古代,饺子的别称有很多,"交子"就是其中的一种。因为除夕守岁有"更岁交子"的意思,又由于饺子的形状很像元宝,因此包饺子也有包住福气的意思。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切菜、剁肉的声音与说笑声编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曲欢快的除夕乐章。

燃放爆竹:爆竹在古代主要是驱除瘟邪的工。燃放爆竹是除夕节日的又一传统民俗。在午夜交正子时,伴随着新一年的钟声,神州大地爆竹声声,除旧迎新。

在欢欢乐乐过除夕的同时,人们也不要忘记保健养生,应注意:一要吃得合理,肉、蛋、鸡、鸭、鱼等油腻的荤菜不要吃多,要吃些蔬菜,特别是老年人,避免出现问题。二是切莫贪杯,以免因酗酒导致中风、胰腺炎、肝病及酒精性胃炎等急症的发生。三出门要防风御寒,防感冒。

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许多除夕的年俗虽然在向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变化、发展,但依然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除夕是人们对家的眷恋,是幸福团圆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