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探秘中国传统节日源头,端午节的来历,其实跟屈原没关系

76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04 06:07:17     编辑: 闲闲财经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僧人文秀,因这首《端午》而闻名于世。也就是说,多数人的观点来看,我国的端午节,跟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密不可分了。

近日媒体报道,四川一男子已连续四年模仿屈原投江,并口念“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古都!”对此,闲闲财经认为,端午怀古,初衷是好事儿,但别仅仅学了一个皮毛,不应该。

我们学习屈原什么精神?

屈原的爱国精神,对真理的探索精神,记忆犹新的是当年中学大门口,标语写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同样具备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而对于“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说法,闲闲财经还是有自己观点的。多数人可能认为,端午节就源自于屈原了,对于这个说法,闲闲财经认为还有待推敲。



对于端午节起源,说法很多种,有人说是最早起源于南方吴越地区祭祖。相传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碰巧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跳了汨罗江,顺便的,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了,赛龙舟、吃粽子,跟这个有关系。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端午节,从名称由来看,一开始肯定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纪念屈原是后来附加上去的文化内涵。

端午,太阳开始端正而已,从名称上的由来就知道,正是阳气开始正盛的时候。尤其是2020年的端午节,来了个闰四月,搞得端午在夏至之后,这种情况不多见的哈!

按道理说,端午在芒种前后才正常,比如,2019年6月6号为芒种,6月7号为端午节,只差一天时间。

2020年的年份太特殊,不是正常年份,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家讨论的是端午在芒种之前,还是芒种之后的问题,夏至差远了。

所以,有人将端午表示出阳气最盛的时间,甚至将《易经》都搬出来了,指出正是《易经》的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对于这个问题,简直有点贻笑大方!

闲闲财经没有研究《易经》也罢,因为看到了,不免要牢骚几句了。如果端午是“飞龙在天”,那阁下让夏至怎么想?夏至是一年中极阳之日,日后日衰,白天时间逐步消退,至冬至方止。

而端午,从这个角度来讲,阳气日盛,还没达到极盛之际(今年例外),至于这个节假日,其实跟乾卦九五爻这些没啥关系。

只是,从数字上看到两个阳重叠,显得这一天非常有意义罢了,刚好处于夏季,阳中有阳,显得日子非常好。

那端午节,到底跟啥有关系?



中国古代文明记载季节的方法,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直延续到当今非常实用。我们古代农耕文明,将5天定为一候,15天一个节气。

倘若是气象爱好者的话,细心的可以发现每5天做一个时间段分析,湿度、温度都会有变化,这是古人的智慧,以五天为一候,那么一年共七十二候

而写到这里的时候,各位是不是恍然大悟了?

什么恍然大悟?

《西游记》里的孙猴子,有七十二般变化。因为《西游记》是集中华传统文化于大成的作品,而拥有通天之能的孙猴子,也不过是一年中的气候变化而已!

而以15天为一个节气的话,365天,一年中拥有24个节气,而这二十四个节气,又指导着农耕文明的生产和生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著名的24节气歌,恐怕我们小学的时候都会背诵了。这源自上古时代的24节气,可能是帮助咱们解开中国传统节日的秘密。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咱们看这四个重要节日,只有清明节在节气上。

春节的定义不用说了,阴历年的第一天,管它这一天有没有立春;清明节为太阳黄经达到15°的时候,很有意思的是使用的太阳历,大概是每年4月5日左右;端午节,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大八月十五。

讲了半天,估计很多朋友还云里雾里的,不知道闲闲财经想要说啥。由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均使用的是农历,或者说是阴历,所以跟太阳运行规则无关,跟月亮运行规则有关;跟太阳运行规则有关的,仅仅只有清明节。

咱们谈论这个问题的目的,其实也在反证,有公开资料有人说端午节属于“太阳正南中天”,也就是太阳最高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端午分明是阴历节日!

而咱们上面引用的24节气,很明显是太阳历。所以,大家千万别搞混淆了!中华文明的贡献,并不仅仅表现在阴历上,而阳历咱们同样贡献卓著,24节气运用,就是一个非常有力证明。



咱们接着聊哈,春节的作用咱们就不多说了,一年的开始,图个好兆头,节日最隆重。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有明显的古人智慧在里面。

什么叫节?

用在节假日中的节,闲闲财经认为很有明显的调节节奏的意思。

如果这么说,大家还不明白啥意思的话,举例说明。清明节,在24节气的谷雨之前;端午节,正常情况下,今年太特殊了,应该在芒种前后;中秋节在秋分之后。后面没有重大节日了,重要节日是次年春节了,尽管冬至呼声很高,为啥排不上号?

应该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了吧?

我们古有谚语,“谷雨前后,点瓜种豆”,所以这个时候农忙开始了,古人选择了“清明时节”为假日,意义明显,因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老百姓别太辛苦,安排个节日,提前休整一下;

至于端午节前后的芒种,民间谚语“芒种不种,再种无用”,你就明白,芒种多重要,在我老家中原地区,端午节这段时间很忙的;

中秋节更不用说了,秋收还没忙完!

归根结底,清明、端午、中秋,三个重大节日时间点安排,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古代社会,体现了人文关怀,在农忙之际,提示大家休息一下,适度调节,别累坏了。

具体日期,清明节要看阳历,因为春季播种太重要,不要乱休息,趁雨天过节;端午节嘛,五月初五,两个五,又都为阳,意义不同;中秋节,月圆之夜,秋收有好收成,象征收获一年之圆满。

那为啥之后没有重大节日了?

因为农忙过去了嘛,农业社会的冬季,闲得很,过不过节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