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礼仪 ,河南酒桌规矩为啥这么多?
河南人不仅爱喝酒,而且酒桌上的规矩也是最多的,多数去过河南的朋友,想必都印象深刻。河南作为中原大省,地处南北通衢的要道,自古以来饮酒文化就相对繁荣,酒桌规矩自然相对也多。那么河南都有哪些酒桌规矩呢?它又从何而来呢?让我们从历史变迁中来找出答案。
古往今来,无论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亦或是普罗大众,喝酒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如此,喝酒的礼仪也就随着应用而生啦!据说在上古时代,酒与礼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西周,周礼己经分别用“时”“序”“数”“令”来规范喝酒的时间、顺序、数量、规范。并且在《周礼·乡饮酒》中就已经对酒宴礼节和活动规范作出了完整的记载描述,详细到主客的推让办法、饮酒时的致辞甚至礼让动作以及饮宴时必须的伴奏音乐。西周以后,出现了“无酒不成礼仪”的说法。今天具体来说说,河南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酒桌礼仪:先端为敬和鱼头酒!
首先来说先端为敬:河南人喝酒有一个古老的酒桌规矩,就是“先端为敬”。因为河南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乱和天灾,再加上封建统治者们的压榨剥削,造成历史上河南人生活的极度贫困。可是穷归穷,河南人家里来了客人,再穷也要备下薄酒。害怕酒不多,不够客人喝,就自己尽量少沾,于是就有了“先端为敬”的习俗。“先端为敬”主要是先给长辈或者贵宾端酒,这是一种尊敬,如果主人端酒,自己能喝,就尽量不要推辞,因为这是主家把你当贵宾了。“先端为敬”可谓是河南当地酒桌上待客的最高礼节,它彰显着河南人真诚善良、热情好客的本性。但是,这种规矩常常让有些客人会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喝得一塌糊涂。所以很多外地人觉得这里的酒风不好,对这种热情“怕了”。热情待客本是件好事,强人所难就不美了。如果说“先端为敬”是河南待客的最高礼节,那么“鱼头酒”就是河南酒桌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啦!
关于鱼头酒,自古以来,有“无鱼不成宴,无酒不成席”的说法。河南的鱼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安阳殷墟发掘的甲骨片上,就发现了“鱼头酒”字样。关于喝鱼头酒风俗的来历,也有各种传说。其中最早的一个版本,跟商帝太甲有关。据说在商朝第四代帝王太甲即位时,大宴群臣。宴中,大臣伊尹为表心意,献上陶制鱼头形佳酿一坛,高声颂道:“鱼头酒,与王共享!”遂将佳酿分饮,举坐皆喜。此后,鱼头酒方有荣誉、地位象征之说 。 时至今日,在河南鱼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硬菜,而且鱼头酒待客还是比较普遍。鱼端上来以后,鱼头要对准主宾或年长者。有句话叫“头三尾四,脊五肚六”,就是说鱼的这四部位对着谁,谁便要喝几杯酒。若把鱼眼睛夹给谁,谁便要喝3杯,此谓“高看一眼”,鱼两只眼睛,便是6杯;若把鱼脸(即腮)夹给谁,谁便要喝2杯,此谓“赏个脸面”,鱼左右两腮便是4杯酒;其间若把鱼的背鳍夹给谁,谁便要喝3杯,此谓“一帆风顺”;把鱼尾夹给谁便是“委以重任,娓娓动听”,需喝2杯;鱼肚下面的鱼翅夹给谁可谓“展翅高飞”,又是3杯,如能把四个鱼翅都打发出去,便是12杯;有人从鱼肚子里夹出的肉送与谁,意为“肝胆相照”,同饮2杯,即4杯;有时为了凑热闹,把鱼肚皮所指处,定为“心腹之人”,脊背方向是“背靠大树好乘凉”;鱼菜渐凉,可用一句“团团圆圆”同饮1杯,然后吃鱼。吃一条鱼都这么多规矩,是不是听着头都大了?那么如果自己不胜酒力怎么办?这里交给大家一个小窍门,例如:鱼头对着的主宾不想喝鱼头酒时,就用筷子捅捅鱼嘴叫“大家通通都喝”,然后便同饮1杯后吃鱼。有的人不能喝酒,却又被鱼头所指,可以用筷夹片菜叶盖上鱼眼,这叫“一概(盖)不论”,随便大伙怎么喝吧。可见河南的酒礼中并不缺少以人为本、照顾客人感受的礼数,至于每个人如何理解,那就看自身具体情况啦!
河南人名为“好酒”,实为“好客”。而且,敬酒每一杯都有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套论证,人情世故,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让人觉得不满饮此杯,简直枉来人世!这样推杯换盏之间,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人们总是把酒当作拉近关系,营造酒桌气氛的灵丹妙药。但是酒虽好喝,贪杯则不可取。 如今,外地人一听说跟河南人喝酒,往往有些胆怯,他们认为河南人能喝也能劝 ,跟河南人拼酒必定会吃亏。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最后奉送大家一句万能拒酒词:只要感情有,喝茶也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