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壮族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你都知道多少

99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7 17:07:03     编辑: 国悦文化

唐明皇李隆基《端午》诗曰:“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端午节,在中国是历史悠久隆重的大节日,汉、壮、藏、苗、瑶等中国56个民族基本都过这个节日,也是中国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来源首选版本为: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公元前278年,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划舟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众人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喂鱼,害怕江里的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百姓都划龙舟到江上投粽子,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中华大地。

广西有中国56个民族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从古至今有流传过端午节的习俗,壮族端午节在海内外也具有十分重要影响。

广西壮族端午节——渡河公

相传在远古时代,天地遭遇大荒洪,整个世界一片汪洋。只有一对男女抱住一个神奇的大南瓜漂浮在水面而免幸遇难。洪水过后,整个世界的人类只剩下了这对男女,他们上岸后,两人重新开始生活,繁衍了人类。壮族后人,世代将这两人奉为自己的始祖先。从此,广西就有了以“渡河公”活动为主题的壮族端午节,为中国传统端午节丰富了新的内涵和增添特色文化色彩。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广西壮族居民较多的上林县三里镇一带,家家户户齐聚清清的小河边欢度当地民俗活动“渡河公”节,壮语也叫“渡渡河公”。该民俗活动形成于明朝,至今有四百年的历史了。

每年“渡河公”节的傍晚,壮族男女老少们都自发涌向约定俗成的小河、池塘边,举行各种形式的“渡河公”活动,美丽的壮乡姑娘们聚集在一起,制作“渡河公”, 唱着山歌,品尝粽子。

“渡河公”被称为壮族的幸运图腾,活动高潮时会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做好的“渡河公”用红或黄丝线悬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至小孩的肚脐部位。因“香艾”有驱邪、压惊、镇痛的作用,可保护孩童安康。也有把"渡河公"和粽子放在一艘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沿河漂流,让点点河灯带走岁月的不幸和忧伤,让家人幸福安康、国泰民安。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渡河公”初期模样为隐脸、黑头、无辫、四肢抱南瓜形状。后来无脸黑头的“渡河公“被制作成憨态可掬,并有精巧的辫子,使“渡河公”的形象灵动可爱起来,让儿童们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