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古代春节的习俗 ,现已基本消失,个别在日韩得以流传

13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4 10:07:33     编辑: 九州铮史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九州君在本文开始之前,先向大家拜年啦!祝大家鼠年大吉,新春愉快,万事顺心,阖家幸福!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祝大家百毒不侵,身体健康!

九州配图:鼠年大吉

那么既然是春节,今天九州君就来和大家聊聊在中国古代都有哪些风雅的习俗在今天是很难见到的呢?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在古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在很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极为核心的角色。因此,对于中国古人而言,下到农民,上到皇帝,对于农业生产那都是相当的重视的。因而对农业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节气自然而然的得到极大的关注。

有道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这个节气自然也成为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在古代,立春被视为春日的开始,被定义为春节,因此被古人赋予了相较于其他节气更为厚重的内涵。

九州配图:立春

本文从古代典籍中搜罗史料细节,为大家列举六种古代各地出现过而在当今社会已经亡佚、比较雅致的迎春习俗如下:

习俗一——“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春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

在古代,立春表示春日的开始,代表着天地阳气增益、万物复苏。春天是万物生产的时候,满目青翠景色,充满希望,因此用青色代表春天,司春之神亦被称为“青帝”。与此相似的是,红色代表夏天,黄色代表秋天,而白色则代表冬天,这在古代很多诗词篇章中多有体现。

九州配图:青帝造型

如前引述《后汉书》所载,东汉时期,每逢立春日,京城百官都会穿上“青衣”(这里的青衣可不是戏剧里的青衣角),地方官员则会戴上青色头巾青帻),而女人们都会带上一种称为春幡的发饰,以示迎春之意,喜气上头,好运连连。

九州配图:达官显贵着青衣携家眷出城踏青

九州配图:女子着青衣,头戴春幡

而实际上,汉朝皇帝为表示自己为天子,经常也会穿上青色服饰迎接春日降临。因春季对应东方,因而皇帝会在立春之时率群臣百官统一着青衣出东门郊外迎春。故名为“青衣迎春”。现代人春日踏青之旅,应该便是源于此习俗。

习俗二——“咬春”。

“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帝京岁时纪胜》

上述所说的这种夹杂生菜、青韭芽、羊角葱、菜皮和水红萝卜的面饼,称为“春盘”。而据史料记载和推测,这种习俗最早诞生于两晋时期,不过那时候名称不叫“春盘”,而叫“五辛盘”,即将韭菜芽、葱皮、水芹、萝卜、生菜等五种蔬菜切成丝摆在同一个盘子里生吃,也许你会问,这不就是现在的“蔬菜沙拉”嘛?其实倒也没错,只是没有沙拉酱而已。

九州配图:春日咬春

随着这一习俗的流传,到了清朝便有了新的吃法,就是将这些蔬菜丝放在面饼里夹着,或者卷成春卷一起吃,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咬春”了。

现今的中国,各地还有这一习俗传承着,只是不一定是在春节时才吃。而且制作春卷的食材和作法也有所差异。在我们福建老家,春节和元宵节的饭桌上,都会有一种薄薄的面皮饼,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食物夹在面皮里卷起来一起吃,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九州配图:面饼和春盘

习俗三——“御风”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庄子·逍遥游》

春天代表阳气复苏,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春风之所至,草木皆争先恐后的萌发新芽。因此,古人对于春风有着天然的好感,如能在春日里沐着春风定然是神清气爽、好运连连。这不,据《要览》及《庄子》记载,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在春日之时“御风”而行,听起来都觉得非常风雅有趣。

九州配图:临风而立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先秦早期的一个发明——“飞灰候气法”:将芦苇的薄膜烧制成灰,放入代表十二音阶的乐管内,埋于密室地下;从冬至一阳来复到之后的每一个节气之时,都会有一个对应的乐管内的草灰会被吹飞出来,古称“葭管飞灰”。全部十二个乐管的灰飞结束,恰恰是一个年周期。笔者由衷的感叹,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真是不简单啊。

九州配图:飞灰候气法

然而,无论是“御风”而行还是“葭管飞灰”,都是普通老百姓玩的,那老百姓也想体验,也想通过具体的物件可以观察到春风阳气,该怎么办呢?别着急,也有办法,那便是取一截嫩竹砍断两端制成管状(应为桶状,一端封闭),据说以产自弘农郡(今河南灵宝)金门山的竹子最佳,然后在竹管内放入事先烧好的草木灰,手持竹管站在郊野,待春风吹来,管中的草木灰就会被春风带动飞升出来,甚至会发出声响,人们就范佛感受到了春风之阳气升起,心理荡漾着无限美好的遐想,这就是普通老百姓所能体验的的“御风”和 “葭管飞灰”了。这一充满童趣的雅致习俗目前基本已亡佚无迹。

九州配图:竹筒(内装草木灰)

习俗四是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在中国南方尤以浙江之地,流传着一个春节期间吃“七菜粥”的习俗,“七菜”指的是七种不同的蔬菜,多为冬春时节比较常见又富有代表性的新鲜蔬菜,包括水芹、荠菜、萝卜、芜菁、繁缕、鼠曲草和稻槎菜。不过,各地的七种食材也多有不同,参见如下:

  1. 浙江:生菜、芹菜、葱、韭菜、藠头、蒜、甘笋
  2. 潮汕: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
  3. 客家人:芹菜、蒜、葱、芫荽、韭菜加鱼、肉等;
  4. 台湾、福建: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5. 日本:日本芹、荠菜、鼠麴草、繁缕、 稻槎菜、芜菁、萝卜。

相传女娲在创造万物之时是有先后顺序的,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直到初七才创造了人类,因此初七是人的生日,俗称“人日”。按照传统,“人日”当天,家家户户会将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或七菜粥,以借为一家带来好兆头(可能是谐音七彩,喻示美好)。由于在人日食用,故而又称“人七菜”。不过,这“七菜粥”也不是随便吃的,有讲究,大人们会告诉小朋友,吃七菜时必须吃清,不能够剩余或倒掉,以免“福气”被倒掉。

九州配图:七菜粥

后来,这一习俗在唐朝时期被日本遣唐使带回了日本并广为推广流传,在日本,这七类蔬菜被称为“春之七草”,故该粥又称为“七草粥”。现在,你如果去日本旅行,在日本民间还能见到这种七草粥,然而这一春节习俗在我们国家同样已消失不见了。

九州配图:日本“七草粥”

习俗五——“簪花”和“赐花”

“正月八日立春,内出彩花赐近臣。”——《景龙文馆记》

“绍圣二年上元,幸集禧观,出宮花赐从驾驶臣僚各数十枝,时人荣之。”——《闻见近录》

《景龙文馆记》、《闻见近录》所载,古时候春节期间,皇帝会赏赐宫内培植的花朵给官属近臣。这些被恩赏的达官贵人们就会把“赐花”当成莫大的荣耀。普通百姓看着羡慕,关眼红可不行,得想办法。但是在大正月的,天气严寒,时令不适合鲜花盛开,因此也只有宫中和显贵之人家中才养得起花。因此,鲜花是没有可能了,那就用假花来代替。于是,普通百姓就只能用彩纸制作成鲜花状,然后作为发簪佩戴,也算是沾了喜气。后来这一行为被模仿的多了,便成了一种地方习俗——“簪花”,就连一些耄耋老者也会争相佩花赶个时髦。

九州配图:古人爱花

习俗六——饮“椒柏酒”和“屠苏酒”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椒柏酒,指的椒酒和柏酒,顾名思义,就是用花椒和柏枝所酿制的酒。花椒原产于我国秦岭山脉,很早就为古人采摘食用,这在《诗经》、《楚辞》等著作中皆可觅其踪迹。

九州配图:互贺、敬椒柏酒

按照民俗传统,椒柏酒是农历正月初一用以祭祖或献之于家长的,以示祝寿拜贺之意。不仅是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过记载,更早的汉代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中也曾写道:“各上椒酒於其家长”原注:“正日进椒柏酒。椒是‘玉衡 ’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药。进酒次弟,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

九州配图:春日喝椒柏酒

除了椒柏酒,后人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著名的屠苏酒,其配料及寓意更加繁复。屠苏酒,也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又名“岁酒”。“屠苏”实际上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酒在这种房子里酿造而成酒,而得名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酒”因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传到唐代时,由名医孙思邈将其推广开来。

九州配图:屠苏酒

如今,据说在日本的冲绳、奄美大岛以及韩国,当地民间依然有制作和饮用椒柏酒、屠苏酒的风俗,不过在我国这一习俗也基本绝迹。

九州君评

每一个春节习俗都源于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复兴国学和文化传统,我辈就当深入的了解古代的真实生活样貌。我们后辈在读史之时,切不可只是拘泥于正史史料的框架,对于古代百姓的柴米油盐之琐事和习俗的充分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可以从微观的视角去充分体味每一个历史细节,让其更加具象、丰满,我们由此得来的观点和认识也更加客观的贴合历史真相。

文末,再次恭祝各位朋友新春大吉,鼠年顺心,阖家欢乐!

恭贺新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