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科普成果|华夏的“文化自信”——龙舟节的习俗

20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3 08:06:20     编辑: 浙江社科


龙舟竞渡习俗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持续之久、凝聚力之强,在中国民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龙舟竞渡习俗有着共同的神灵信仰、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认同。有相当一部分地方龙舟竞渡活动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五常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五常区域特有的端午节民俗庆典活动,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2008年6月“五常龙舟胜会”作为民俗类端午节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入选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龙舟竞渡所反映出的团结协作精神、拼搏争先精神正是当今中华民族所应该弘扬与培育的一种民族精神。龙舟竞渡习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常龙舟胜会” 来源: 百度图片

一、龙舟竞渡与端午节的结合

从龙舟的诞生及其早期功能上来分析,此时的龙舟还不足以支撑传统龙舟竞渡活动的全部意义,纵然春秋时期古越族便已开竞渡习俗,但这与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的龙舟竞渡文化相比显然远非主流。

从最初作为神仙工具的龙舟转而成为帝王游嬉新宠,从民用生产运输之舟转而成为兵家水上征战之舟,从偶然的、散漫的各种嬉耍性的戏舟抢标活动转而成为纪念屈原等民族英雄人物的固定端午节争标竞渡活动直至成为世界性的竞技运动。这一切的转换都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综合因素的多重积聚构成的。

从转换的核心事象端午节龙舟竞渡来看,主要体现在“招屈争标”竞渡活动的确立,事实上,龙舟竞渡作为一种传统习俗的确立并源远流长是由多方因素促发并由多元文化合成的,这便是从形态到文化的共性集聚,也正因此而长期稳定的沉淀下来形成长远而持续的发展,并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为标志进而完成龙舟功能的质的飞跃与长足发展。

瑞阳喜庆 来源: 桃花坞清版年画

端午节的源流考因亦是多向而复杂的,古越民族龙图腾祭、人神共栖、水神祈祝、祭祀生育之神、纪念英雄人物、驱邪送灾、夏至天象“飞龙在天”等等皆有所据,可谓纪念由来不一;端五节、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地腊节、龙日节等等别名皆有出处,可谓纪念名称不一;吃粽子、吃五黄、饮雄黄酒、配俗饰、挂草药、祛五毒、跳钟馗、划龙舟等等不同形式皆有所指,可谓纪念形式不一。

巫祭仙术可以通天,天子嬉游可以达地,民族英雄堪称人杰,此乃龙舟竞渡因子的三大事象,正可谓“天、地、人”相合于龙形之舟,以上下竞取之精神,博天地万物之和顺。而端午节,人神共栖堪称天人合一,驱邪送灾可谓造福天地,纪念英雄则成就契机。

很显然,龙舟竞渡与端午节的相互结合实际上是完成了龙舟从体貌之“形”到民俗之“象”的“形象”建构与自我完善,既包含了天地和谐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又蕴藏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因而笔者认为,凝结于龙舟竞渡活动中的“上下竞取”“万物和顺”精神与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之间达成了某种内在契合。换句话说,也就是端午节的“人神共栖”“驱邪送灾”的精神在龙舟竞渡活动中找到了生动的寄托。因此,随着端午节与龙舟竞渡活动的各自发展,二者交互相融走向一体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必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 百度图片

在龙舟竞渡与端午节相互交融为一体的同时,历史与民族一一选择了各有所属的英雄人物,如屈原、伍子胥、勾践、曹娥等等,并最终以屈原影响最大,唐代诗人文秀有诗词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以此可知屈原于唐代便已成为端午节与龙舟竞渡活动相互融合的人格化符号,而先期以娱神为主的竞渡之戏亦转向娱人为主的民俗事象,这无疑一是龙舟文化转向的契机与开始。

龙舟竞渡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给予了不同的寓意。在两湖地区传奇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特别,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进行竞渡以示纪念。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奇她下江查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兼有纪念当地诞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孝女曹娥 来源: 百度图片

二、龙舟竞渡习俗与华夏民族文化自觉

炎黄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而“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行为仪式,龙在中国人心里更是占据了十分特殊的地位。龙舟竞渡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民间集体性仪式活动,其中所蕴含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信仰很容易把民众聚集起来 ,构筑起强大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行为。千百年的传承,使它拥有了共同的神话背景、民间信仰,以及象征文化,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 甚至成为我们中国人节日习俗 ,以及表达喜悦之情的重要竞技娱乐手段 ,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文化自觉。

祭龙仪式 来源:百度图片

中华民族对龙舟竞渡习俗的这种文化自觉,主要是来源于对龙的尊崇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民间信仰所致,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文化要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一,端午节的习俗;其二,纪念屈原的习俗。可以说端午节的民俗集会活动奠定了龙舟竞渡重要的文化空间,而纪念以屈原为代表的英雄的民俗活动则赋予了龙舟竞渡民族之魂。这也正是龙舟竞渡习俗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人心目中形成文化自觉,并延绵不断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灿烂的龙舟竞渡文化,以及对每一位“龙的传人”所会产生的文化影 响力和凝聚力,使龙舟竞渡习俗成为了端午节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三、龙舟竞渡习俗中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它承载着华夏儿女对民族文化的普遍认同,同时也向外展示的是具有一定凝聚力的集体文化。它之所以千百年来深得华夏 民族的喜爱,其稳定的地缘、血缘关系,以及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龙舟竞渡习俗某种程度上讲是国家和宗族并存机制的重要表现形式。

镇远传统龙舟文化节习俗祭龙仪式 来源:百度图片

从宗族的角度来看,龙舟竞渡习俗是展示某一地域宗族团结的重要形式,一方面通过龙舟竞渡这样的民间仪式活动,有利于把宗族成员汇聚成一个团体,以显示宗族力量的强大,不受外族的侵害。另一方面,由于乡土社会中的龙舟竞渡习俗崇拜是建立在祖先崇拜、家族继嗣等社会组织模式上的,也隐含着本宗族的人丁兴旺寓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间龙舟竞渡习俗完全是由于“自外而内”和“自上而下”的双向作用下,逐步形成的一种内聚性的信仰仪式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具有强大凝聚力。这种民族优秀文化的映射和升华,已成为了 中华民族一个贯穿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文化链,从而也不断地推引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成为炎黄子孙生存繁衍重要的文化土壤。

炎黄子孙 来源: 百度图片

四、龙舟竞渡习俗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龙舟竞渡习俗所固有的民族凝聚功能依然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它所反映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拼搏争先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龙舟竞渡中十分强调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也体现了龙舟竞渡习俗的一种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竞渡的过程中,所有桡手都要齐心协力、动作协调一致,龙舟竞渡的最高境界就恰似龙舟上的每一个桡手与龙舟合为一体,成为龙舟的一部分 ,共同用“心”划动一条巨龙。

群声合噪,群手齐力 来源:百度图片

龙舟竞渡还表现在拼搏争先上,充分体现了龙舟竞渡习俗的精神内核,它不仅反映了人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体现出了集体与智慧的竞争,同时也展示了力与美的竞争,因此使得龙舟竞渡成为千百年来端午节的重要文化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