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56朵花儿之一——拉祜族的习俗
拉祜族文化习俗
拉祜族内盛行“一家有事,全寨帮忙”的优良传统。如盖房搭屋、婚丧嫁娶时,都会互相帮忙,体现出了淳朴、豪爽和热情的民风。
一、传统节日
不同地区拉祜族的习俗和节日仪式不完全相同,主要节日有扩塔节、葫芦节、火把节、新米节、清明节、月亮节和祭祖节等。
1、扩塔节 [qhawrthad]
扩塔节,也称“拉祜年”,即拉祜族的春节。是拉祜族最重视、最隆重的节日。‘扩’为过年的日子,‘塔’意为时间。时间为拉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九。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扩塔节’分为大年和小年,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正月初一至初四为大年,又叫“女人年”,正月初七至初九(有点村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日,也有的是正月十五和十六)为小年,又叫“男人年”。传说远古过年,男子外出打猎,来时年已过完,为了慰劳男子,重过一次年,是为小年。拉祜族对春节极为重视,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四日就开始准备过年,打扫卫生、清洗衣物。除夕之夜,人人洗澡,家家舂糯米粑粑。初一清晨鸡叫后,家家户户便在枪炮声中到山泉边、水井旁抢“新水”。据说,谁家最先抢到“新水”,谁家当年的谷子就会先熟,且事事如意。“新水”抢回来后,要供于神龛上祭神敬祖,给老人洗手。接着将糯米粑粑烤熟,先敬传说中的英雄扎怒扎别,再分别献给牛、农具以示慰劳。初一这天,活动限于寨内进行,主要的活动是到寨子东面的山岗上请年神。初二至初四,亲友间带酒、糯米粑粑、猪肉等相互拜年,老人接过年礼后,要给拜年者拴红线祝福。出嫁的女儿亦携女婿回家拜年。大年初五,全寨男子集体外出打猎,出发前,要举行狩猎祭祀活动。小年的最后一日是满年,全寨人将年神送回到山岗上,夜里在村寨广场欢跳芦笙舞,第二天开始生产劳动,春节结束。
2、葫芦节[aqphor - aqlorni]
[aqphoraqlor]是拉祜族对葫芦的美称,pho和lo为‘吉祥、幸福、丰收’之意。葫芦是拉祜族的吉祥物,拉祜人的传统服饰和房屋上都有葫芦的标志,以示幸福吉祥。每年葫芦节家家户户挂满葫芦,人们穿着灿烂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做的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每个村子的广场上,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年青人、老人们吹着芦笙,姑娘们跳着欢快的集体舞。以此缅怀先祖,弘扬本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2006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将葫芦节的时间调整为每年的阳历4月8日至10日。)
3、火把节[akeuqtuni]
Akeuqtuni的意思就是‘点火的日子’,时间为拉祜历(与汉族农历基本相同)六月二十四晚。这一天,举寨砍松明,扎火把,做缅香。夜晚,由“磨拔”在寨子中间广场上点燃一支三丈三尺高的大松明火把。然后各家点燃自家门前竖起的火把,再把缅香洒在火把上。之后聚集在寨子中跳三脚歌欢度节日。老人们唱传统的《叫魂歌》以祭神驱魔。火把节过后,开始集体狩猎。
4、新米节[calsiqcadni]
没有固定的时间,谁家的新谷先熟,谁家就先过新米节。在秋收前,就选一天为“新米节”。这天。做新米饭,杀猪宰鸡,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共度佳节。新米节过后,就开始秋收大忙。
5、月亮节[hapani]
每年的八月十三至十五,又称“八月团圆节”。拉祜族的原始信仰最崇拜月亮。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的,梨是象征青年男女幸福的日子开始了)摆在小篾桌上,拿到寨子后面祭山神的地方献月亮。在月光下,全寨大人小孩围着篾桌跳芦笙,庆祝丰收。
6、清明节[lerpielgu ni]
每年的二月初八过后就开始扫墓,佛教传入后,随着丧葬活动的兴起,也就有了‘清明’扫墓活动,主要通行于实行土葬制度的地区。
7、祭祖节[zawmawdtadni]
农历七月十三至十五举行。祭奠拉祜族原始信仰中创世始祖‘厄莎’[xeul sha]和家中过世的老人。祭祖时,每家在神龛旁临时摆一篾桌,将芭蕉、菠萝、桃子、石榴、姜苗花、鸡凤花、养凤花等祭品一一堆放在篾桌上,祭品堆数与去世的祖宗人数相同,插上香蜡,之后杀鸡做饭,用最好的菜敬奉祖先。祭祖时要按去世祖先的辈分大小一一恭请回来过节,祈求他们保佑世人平安幸福。祭祖须边祭三天,至十五日将祭品用一块篾笆盛着送至寨外僻静处,节日方告结束
二、宗教信仰与禁忌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最为漫长、广泛。厄莎崇拜、灵魂崇拜和鬼神崇拜构成了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原始时期,拉祜人认为‘万物有灵’。凡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河树木皆有其神。其中,有一个超自然的巨大神灵——厄莎主宰万物,凡属天地日月人等万事万物,都为厄莎所创造和主宰,人类的一切生老病死都取决于厄莎,厄莎是拉祜族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灵。
佛教实在明末清初出入拉祜族地区;基督教最初传入拉祜族地区是在清光绪末年;天主教由法国传教士于1936年传入,但未得到广泛传播,最终自行解散。
禁忌习俗有:禁止吃狗肉;禁止在神 林砍伐、打猎;禁止砍伐墓地的树木;忌讳住在曾有难产死亡妇女的房屋;禁止站在门槛上;禁止农忙时走村串寨和婚恋;如有未满三日的婴儿,忌讳外人进入产妇家;等等。
三、婚丧制度
拉祜族曾经经历过血缘群婚、族内对偶婚、转房婚和一夫一妻制等,而且长期实行族内对偶婚,因此血缘集团内部,父系和母系相互混杂而导致双系大家庭制度长期并存。近代以来拉祜族主要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大家庭制度。现在拉祜族青年人的婚姻一般要经历串婚、订婚、结婚和从妻居等几个过程。
串婚也叫串姑娘,拉祜语是[yadmidgeud]。实际上就是青年男女谈恋爱的过程,但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按照传统习惯,串婚只能在每年的“火把节”,到第二年的春耕农忙期间进行。平时,一般禁止青年男女在一起谈情说爱,否则不仅会受到人们的谴责,而且会被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订婚后,由双方老人商议择吉日晚婚,完婚时间一般在秋收后到第二年播种前这段时间内。大多数都会把结婚仪式放在农历腊月至春节期间举行。
从妻居就是:女方如果是家中独女或长女,男方就要上门住满三年。三年后,经岳父岳母同意,男方可以选择继续住下去,或带妻儿回到自己父母家,也可以搬出去自立门户。
拉祜族还实行转房制度,即夫死后妻可以转房,但仅可以转房给夫之弟,不能转给夫之兄。寡妇再嫁不受歧视
拉祜族通行火葬和土葬,依祖传习惯而定,寨内成年人正常死亡后,要在家门前鸣火枪报丧,寨内人听到便纷纷前来帮忙料理。老人死后可在家停放一至二天以示尊敬,一般死者当天或第二天就回安葬。安葬地点,一般都在山寨外被视为神圣的公共地。
拉祜族对在寨外自杀、溺水或因事故死亡的人视为非正常死亡,就地掩埋,只用死者生前用过的被子等裹尸,不用棺材,甚至砍荆棘垫坑底,以免人间再发生类似现象。
四、服饰和饮食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突出特点,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拉祜族男子穿无领右开襟上衣和裤管宽大的长裤,裹黑色头巾。青年男子还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头上有的戴帽子,有的包黑布包头。帽子用6-8片三角形的蓝、黑布拼缝而成,下沿镶蓝布或黑边,帽顶缀一彩色线穗。妇女的服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右襟黑色长衫,两侧于齐腰部位开叉口,衣脚直齐脚面,在长衫叉口及衣边、袖口,镶缀红、白、黄等色的几何图纹花边,沿衣领及开襟镶嵌数十个银泡,下穿斜拼裆黑色长裤。另一种是开襟很小的短衫,几乎像对襟,衣边镶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齐腰间,下着筒裙。上身内衬一白色汗衫,短衫露在筒裙上面。头裹黑布包头或缀有线穗的各色头巾。穿长裤的妇女,冬季多在小腿部套上绣有花纹的护腿。妇女都惯戴银耳环和手镯。同汉族、傣族接触比较多的地方,拉祜族男女也喜欢穿汉式和傣式服装。
拉祜族过去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主食为当地生产的大米和苞谷。喜用鸡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苞谷做成稀饭,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种稀饭,其中鸡肉稀饭为上品。拉祜族日常喜欢将菜、肉及佐料和水放入一段鲜薄竹筒内煮熟,既有竹之清香,又保持原有肉菜的香味。拉祜族过去和现在均有吃烤肉的习惯,烤肉别具风味,大都将猎获的野兽肉,用两根竹棍把涂有盐和香料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边慢慢烤黄、烤香、烤脆后吃。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烤肉香脆可口,佐以麻辣调料食用非常开胃。猎获物的下水和杂碎,就地燃火,放入竹筒内煮熟分食。在开膛剖肚时,中年人喜欢用手捧喝热气腾腾的“护心血”,据说猎物的护心血有补血消除劳损的妙用。拉祜族习惯上一般不吃狗肉。传说拉祜族的谷种是粘附在狗尾巴上,由狗带到人间,加之狗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关系密切,而且是猎人的好帮手,能为主人看家,因此,拉祜人认为吃狗肉、杀狗、打狗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拉祜族平时喜饮烤茶。饮茶的方法是,用陶制小罐把茶叶烤香,然后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发出一阵阵唏唏声响,这叫吃烤茶。如果有客人来了,必须烤茶招待,煮出来的第一罐茶是自己饮,第二罐才是客人饮用。煮出来的第一道茶水主人自喝了,表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煮出的第二道,茶味正浓,味道最好,所以用第二道茶招待客人。在饮料中,拉祜族人民最喜欢的是酒。每个家庭每年都要用玉米和野果作原料酿酒。男女老少习惯饮酒,凡遇节庆或亲友相访,即使没有什么菜,也要招待客人饮酒,开怀畅饮,大醉方休。饮酒又必唱歌。拉祜族男女老少过去都会吸烟,吸的烟是自己种的草烟和一种味道十分浓烈的“兰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