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三槐堂的起源地? 三槐堂王氏北迁始末
众所周知、三槐堂王氏起源于山东省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莘县)。兴盛于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以至于现在的莘县与开封两地的三槐堂传人都说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三槐堂的起源地。其实,这些王氏后裔们所说皆为正确答案。
首先、被称为三槐王氏始祖的王言,就是大名莘县人。可是,当时的王氏并无三槐堂一说。只是到王言的孙子王祐,(也有谱记载为王祜,根据朱熹的“三槐王氏世宦年谱”记录,祜另有其人、为祐公之弟)。状元王澈之子有三:祐、祜、祉。这就说明有些家谱属于抄录错误。曾因符坚符彦卿一事被降级赋闲于开封大边庄。才有后来“植槐言志”一说。
“三槐王氏”一词被广为传播,这得益于王旦之孙王巩的好友苏轼,大文豪苏轼在他的《三槐堂铭》中,着实用他如椽之笔、极尽誉美之词、颂扬王家祖孙。三槐堂自此名扬天下。
今天,我们在网上随便点击一下,出来的三槐堂王氏家谱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经过长期的研究考证,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家谱,大多出现在江、浙、沪一带,这和当初宋朝南迁有关,是不争的事实,如:三沙、萧山、昆山、镇江、无锡-----杭州。也有一部分是王家子弟任职外籍而留下的后裔。如:陕西、四川、云南、贵州、两湖、山西等。
但是,有一支王氏子孙却鲜少被人关注。而且,所有家谱、宗谱中也很少被提及。这就是真定(今天的保定地区)王约一支。
王约、(公元1252---1333年)字彦博,号豫斋,谥赠文定公,亦称大梁王文定公,官至集贤大学士,从一品。大元朝名臣,历帝七世,元世祖御师。享年八十又二。可以说,是三槐堂进入元朝后,唯一可以比肩其祖王旦的又一大人物。对于王约一支的资料缺少。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但是,在排汉思潮严重的元朝,王约确是少有的被尊重,其历史记载还是很丰富的。
那么,三槐堂谱系为什么对这一支极少关注呢。原因是这样。
一、当时的南宋与元朝是敌对关系。其相关信息是受到阻隔的。
二、王约是元朝建国二十年后出生的,南宋王氏在当时信息条件闭塞的年代,也不一定知晓其与家族的关系
三、王约成名的年代,毕竟已经是元朝中期。
四、王约后裔除了山东塍州一支于清朝后期立谱公开,其它支系鲜少面世。
所以,无论王家知道不知道王约的存在,这种关系都是挺复杂的。但是,无论如何、王约是不会把自己的出身搞错的。从祖父王通离别开封迁入真定,总共也就三世。再者,王约历河南河北行省右丞时回朝受封,在自己的祖籍地,疑问再多也早就搞清楚了自己的身世。
还有一点,就是这段记载:皇庆改元元日,诏中书省曰:“汴省王右丞可即召之。”约以三月一日至,召见,慰劳,特拜集贤大学士,推恩三世,赠谥树碑。可以说,在接受元帝的封赏时,王约是不可能把祖上的名讳搞错的,因为,王约当时还在开封任职。对于祖上,没有再比他熟悉的了。
王约是三槐堂传人,是肯定的,从王旦到王约也就只有八代人,这是不会有误。因为、三槐堂谱系在北宋时期是最为系统清析的。还有就是:无论从官方还是王约同事与亲友的贺词中也都可以得到佐证。
这篇文章我就从三槐堂王氏为什么会出现一支在真定说起:
北宋靖康年间,徽宗、钦宗二帝被元朝俘虏,汴京沦陷。主要官员多随康王赵构(宋高宗)南逃到浙江临安(今杭州)。当时,有一支三槐支系选择了相反的路径,取道真定。他就是王旦的后人王通。也是保定三槐王氏的始祖。从此,三槐王氏便在这里扎根繁延。
那么,王通当年为什么要取道真定,而不是随家族南迁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三槐堂家族中另一位名人王素。
王素字仲仪(1007-1073),王旦幼子。王旦在五十岁的时,才生素。十一岁时丧父。可以说,王素后来的成长,跟大哥王雍是有一定关系的。王雍比王素大二十四岁,王素是跟大哥的孩子一起长大的。素与侄儿们的关系自是非同一般。
在史料中,鲜少提到王素与真定的关系。但是,当我们打开《真定府志》在人物篇中,却有着王素清析的记录。“王素,莘人。仁宗年间知真定”。只是,现在很多史料却很少提及。但是,对于三槐王氏来说,却是让王通北迁真定的主要原因。
根据资料记载来倒推一下。传承是这样的:旦、雍、恪、潜、因(也有谱记录为应)、通、松年、约。王约。通过历史相关记载:我们知道,王素知定州时是五十岁,也就是1057年,其侄儿皆以成人。
作为定州知府,王素不可能只身前往,带着家人为自己打理个人相关私事,是那个朝代的俗成。
查阅王素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素的子孙几乎在他的所有任职地都有留籍,而唯独真定没有。为什么?其理不言自明。这就是后来王通为什么取道定州的原因。
根据史料记载:史学家司马光曾说,素任职期间,多有贿闻。也就是说,王素在任真定知府的三年间,定是积蓄了大量产业。
可以说,家业才是三槐堂王氏北迁真定的真正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