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过年的习俗是什么?看看哪些是你们那儿有的?

90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6 10:06:42     编辑: 東北望

红红的春联,皑皑的白雪,喜噼噼啪啪的鞭炮,都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人们忙忙碌碌中辞旧迎新,欢度年节。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寒来暑往,世世代代,中华民族,给这个盛大的节日注入了色彩缤纷民俗传统。

“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现在很多情况下都把它作为时间单位,而古代“年”有谷熟的意思。西周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欢庆丰收的活动,于是就慢慢形成了庆年节的风俗。《诗经》记载年终燕饮,欢情腾跃。为了酬谢神灵保佑,祈求来年再丰收,于是就有了祭祀祖先,祈求神灵的活动。

至秦汉时代,阴阳五行、五德始终之说盛行,方术的祥瑞灾异巫术大行其道,后来就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于是周代的庆丰收、祭祖先的习俗再渗入驱邪避恶的巫术,就形成了年庆特色风俗画。

“年”主要的节日是除夕和元旦。现在的元旦都被阳历霸占了,其实元旦在阳历传入中国之前本来属于正月初一,那是时还称“三元”即岁之元、季之元、月之元。隋炀帝曾写诗“三元建上京,六佾宴吴城。”辛亥革命爆发后,为了彰显除旧革新,1913年引入了阳历,以阳历纪年,同时也鸠占鹊巢的把元旦给了阳历,这样元旦也就成了阳历一月一日。于是正月初一称谓就变得紊乱。我们这里就称春节吧!

在中国农村春节有起早的习俗,传说起的越早越有福,来年运气越好。其实这个习俗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当时每年春节皇帝都大搞朝贺,所以每年春节大小官吏也都早早起床忙碌,赶赴朝廷给皇帝贺年,在皇帝朝贺时常常封赏,因此也就有了早到讨赏的说法,这也传到了民间,于是就有了早起好运的说法。

放爆竹,是春节最重要的习俗。这个习俗始于汉代,那时的人们通过火烧烤竹节,使之爆裂而发出巨大的响声,以此来驱逐山臊恶鬼,达到驱病邪,保平安。同时这种炸裂声又能烘托出节日的热烈气氛。后来魏晋时炼丹师发明了火药,有人把火药装进竹筒中燃放,到了宋代又有人用纸卷成纸筒放入火药制成“鞭炮”给节日增添气氛。

贴鸡画,正月初一又叫鸡日,有不杀鸡的习俗,因此在农村备年的时候要在除夕前宰杀,以备正月招待客人用。古代人把正月前七日赋予6畜和人。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羊,初四为主,初五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后来人们元旦贴鸡画就以鸡辟邪,又发展成以鸡求福,同时又取鸡的谐音“吉”表示大吉大利。

镜听,除夕晚上把厨房打扫干净,在灶门口焚香。盛水满锅,放杓与锅中,虔诚礼拜,然后拨杓使之旋转,根据勺柄停止的方向外出镜听,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吉音。

迎接灶王爷,北方有腊月23送灶王爷升天,初一迎灶王爷下凡界的习俗,虽然有点迷信,但是这也是一种民间习俗,可以理解。

饮屠苏酒,这来源于古代巫术祭祀活动。古人饮屠苏酒有少先饮,而后子孙晚辈奉敬长辈。朋友相聚也以少先饮而为敬。饮屠苏酒有辟邪祛灾的说法。

食五辛盘,古代有食五辛盘,发五脏之气以通五脏、求健康,有贺新求吉之意。

不理发,如果家里有舅舅,正月里是不许理发的。可能取除旧中“旧”与“舅”谐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