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传承了几千年的民间婚嫁礼仪,你知道么

79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7 11:07:39     编辑: 唔知醉

结婚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几乎每年都要收到多个红色炸弹。同时几乎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的婚姻,还有着繁杂的礼仪程序。且看小编,娓娓道来。

  • 周公之礼

周朝以前,婚俗混乱,没有章法。直到西周,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制定了严格的婚嫁礼仪,后世称之为“周公之礼”。

  • 婚嫁名称由来
  • 婚嫁,又叫结婚。婚是由昏字演变而来,原为“结昏”之意。唐朝以前结婚均在黄昏举行,寓意低调,避免抢亲(古代抢亲风气盛行)。《诗经.郑风》也记载有“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

    唐朝时期,文化开明,万国来朝,物质生活相对较好,结婚也由前朝的黄昏慢慢变为白天举行,一直传承到现在。服饰颜色也由黑色转变为现在的大红色。

    • 三书六礼

    周公制定的婚嫁礼仪,统称为“三书六礼”。

    “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书。

    三书


    聘书:订婚之书。在纳吉时,男家交给女家的婚契。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详细罗列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的文书。在亲迎时,接新娘过门时,男方交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依次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方若是看上了某家姑娘,就可以请媒婆带上一定的礼物上门说亲,媒婆与女方家长详细商谈,若是女方家长有意结亲,就收了礼物,叫纳采。纳采是整个婚嫁礼仪的开始。

    和现代社会的介绍差不多,两个人约一块吃个饭,了解下情况,送个小礼物,女方收了礼物,那么接下来就可以继续谈,拒绝了礼物,一般来说就没戏了。

    问名顾名思义,就是在纳采以后,男方家再托媒人详细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用以占卜之用,古代人都比较传统,占卜是重要环节,决定了是否能结婚。随着时间的演变,问名也变得多样化,开始询问女方的容貌,身材,家庭地位,家庭财产等等。

    在现代社会早已摒弃占卜这种陋习,不过询问对方条件和家庭条件倒是愈演愈烈,你问我房子、车子、票子,我问你脸蛋、身材、年龄。哈哈哈,开个玩笑。

    纳吉:在男方得到女方的生辰八字后,写在一个帖子上,然后再把帖子放在祖庙的香案上,请示吉凶。如果三日内,家庭和谐美满,无意外发生。则可认为是吉兆。那么婚事就可以初步定下来了。然后男方托媒人将三书之一的“聘书”交给女方。在古代一旦下了聘书,那么就可以认为女方嫁人了,女方也不得再收取其他人的纳采之礼。

    此种陋习,我等现代社会文明人早就摒弃了,就不多说了。

    纳征:通俗话也叫做“过大礼”。意思就是,在大婚之前两周到一个月之间,男方将事先准备好的聘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家里。一般还会随同2位或者4位男方家的女性亲戚。同时,将三书之一的“礼书”交给女方。

    我们现在叫这个是彩礼。全国多数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彩礼现象,只有少数地方没有彩礼。这个不多说了,怕被骂。

    请期:送了聘礼以后,就要请个道士什么的选择一个良辰吉日结婚。当然这个良辰吉日真不是好选的,要避讳自己家长辈,一般会选好几个时间,然后通过媒人告知女方家。女方家再根据自己家的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如果没有合适的,需要男方家再选择其他时间,直到双方满意为止。这样,大婚时间就算是定下来了。

    和我们现代人结婚差不多,都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不过少了很多忌讳,一般来说,只要手机日历上写有宜嫁娶的日期都可以举行婚礼。也有很多人不在乎这个,随便挑个日子就行。

    亲迎:这个是婚嫁的最后一个程序了。男方穿上礼服,带上亲朋好友还有媒人,以及带上花轿前往女方家。不过在去接新娘之前,男方还要先去女方家祖庙行礼。然后才能接新娘返回家中拜天地。同时将三书之一的“迎书”交给女方家。古代迎亲后,返回的路不会按照原路返回,寓意,不走回头路。

    和我们现代社会的迎亲差不多,租上一排靓丽的小车或者亲朋好友的车,带上亲朋好友,伴郎就可以出发了,接上新娘以后,一般也要绕路再回来,不会原路返回。


    结婚了


    好了,本次关于婚嫁礼仪和来源就介绍到这里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礼仪当中有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祖庙”。现在大家都知道,在古代能建祖庙开社稷的都是贵族阶级。所以这些礼仪,其实是周公用以规范贵族婚嫁的制度。周朝还有奴隶的存在,百姓更是如草芥,这些礼仪明显不适合他们。其中春秋时期的《礼记》更是记载“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