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独有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吗?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它呈现时间大致是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并且禁烟火,只吃冷食。
经过后世的发展中它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该节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它就是“寒食节”
图片源于网络
一、寒食节的历史
(一)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是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又或称“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二)春秋时期
源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还是晋国公子时,受迫“骊姬之乱”,逃亡日子里,大臣介子推对重耳忠心耿耿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得知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后重耳终成先秦五霸的“晋文公”。但是他并未兑现诺言,对此,介子推毫无怨言,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图片源自混知
晋文公被人点醒后悔不已,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故意躲着不见,为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见,也不知道谁出了个馊主意,让晋文公下令三面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可是熊熊火光中,却并未见到介子推的身影,等火熄灭了,人们才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抱树而死。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恸哭失声,为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三)典籍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
(相关历史学者文献里出现)
二、寒食节的风俗
图片选自网络
图片选自网络
图片选自网络
三、诗词绘画
关于寒食节的诗词绘画多如牛毛,这里适当列举一些,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这里搜寻了杨万里的《寒食上冢》作为本文代表。
《寒食上冢》
作者:【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最具代表性书法作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