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中国古典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什么 ?

89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18 19:43:35     编辑: 疏雨滴荷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发展和变化,有的传承下来,有的已经消失,作为中华民族的子民,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的传统节日和民俗。

以前,中国人都习惯用阴历(即农历)来计时记事。那么我们所说的节日也按农历的时间。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按月加以叙述。

元旦:(春节)正月初一。春节 是中国人最喜爱最热闹也是最隆重的节日。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过完春节后,接着还有十多个节日,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我们当地的说法是这样的: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九果,十菜,十一庄稼汇。意思是个日子天气好,这一年这种动物就收成。如,初七这天天气晴朗,没风没雨,就预示这一年人兴旺,顺利。如果这一天天气不好,冷冽,阴郁,雨雪,就预示这一年不收人,死人多。有人还把这日分成早,中,晚,早代表小孩,午代表中青年,晚代表老年。这是对人日的理解。

上元:(元宵节)正月十五。旧俗是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也叫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义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过程。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将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上元节活动很多,晚上。人们点灯庆贺,出门赏月,燃放烟花爆竹,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现在的上元节也是很隆重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扭秧歌,唱大戏,观花灯,放烟火,吃元宵。元宵节是春节的终结。

社日:农家祭祀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记得鲁迅有一篇文章《社日》。描写小孩子在社日这天玩的开心情景。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地方在过社日这个节日。

寒食:清明前两日,冬至后105天称为寒食节,禁火三日。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立下的节日。但依着旧法推算,清明前两日不一定是冬至后105日,也许是106日。

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节日。

花朝: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拔出不祥,叫做修禊。但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浴佛节:传说是四月初八日是释迦摩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初八诸寺香汤浴佛,工作龙华会。

端午:五月初五《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把船做成龙形,叫做龙舟竞渡。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是(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个大节日。

七夕: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孟蘭盆经,教他在七月十五日做孟蘭盆以救其母,。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

冬至:就是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日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腊日:腊是祭名。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做金刚力士以逐疫。今天的腊八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教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上述这些节日,不是一个时代的,而是许多时代积累下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有的节日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有的仍然保留传承下来。这都是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希望我们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