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新年的传统习俗 ,你都知道吗?

78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6 15:08:03     编辑: 小程序思考

还有不到十天就是农历新年了

——也叫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

也是全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下面跟小Se一起来看看

春节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吧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一、祭灶

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小年,也称祭灶节、灶王节。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

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二、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 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四、年夜饭

除夕夜,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表示全家团圆。因古人都是围着炉子吃饭的,中国人又称这种习俗为围炉。在当晚的菜肴中,鱼是必不可少且不能吃光的,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在北方,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饺子形似元宝,有“新年发大财”之意。

五、压岁钱

压岁钱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意在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六、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 “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八、祭祖

祭祖是新年第一天早上要做的事,祈求祖先保佑子孙来年平平安安。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九、拜年

新年的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先给家里的长辈拜年,然后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家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十、女婿日

正月初二、初三是女婿看丈人、闺女回娘家看爹妈的日子。

回娘家有很多讲究,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

十一、接神日

正月初四这天是“迎神日”,亦称“接神日”。据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家家户户把诸神送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同时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善恶诸事。而正月初四就是各路神仙重临人间的日子。每家每户都要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诸神。

十二、天公生

每年的正月初九是“天公生”(玉皇大帝诞辰日),古人认为天是最大的,“天公”即玉皇大帝主宰着一切,所以,敬“天公”是最为神圣的大事。这一天,人们一般都早早起床,要挂上灯笼,称为“点天公灯”,在厅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座”。桌上摆上“三牲”(大猪头、大猪脚、鸡或鱼等)及其他食品、果品。

十三、上元节

正月十五这天是“上元节”,也称“元宵节”,是传统春节的最后一天。到了元宵,泉州人的春节喜庆气氛又到了一个小高潮。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元宵),到了晚上就走上街头去闹花灯、猜灯谜。

吃元宵圆主要是取其团团圆圆和吉利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有些习俗在城市里大多被简化或被遗忘

也因此,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

亟需我们去重视和传承

需要我们一代一代把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