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礼有一半人做的都是错的!跟您说说古代为啥那么重视礼仪。
这些天看到个短视频:国内有座城市开大会,与会人员相互作揖行礼,起初以为是受疫情影响,人们不便握手致意,后来查看背景,才知道这座以“礼”为品牌的城市,推行作揖礼已经有些时日了。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人怎么行礼,古人为什么多礼,值得说说。
作揖是古代的日常用礼,作揖与拱手、抱拳差不多,都是双手抱拳前推,身体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但也略有不同,作揖最正式,也显得相对隆重,在官场之中使用频率最高,双手平伸重叠,向前推,同时身体鞠躬。作揖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身份地位而行不同的作揖礼。拱手是老百姓之间最常用的,一般双手呈虚握拳状重叠,当胸推一推,身体可弯可不弯,就是人们日常打招呼的礼节,相当于如今的点点头、笑一笑。抱拳礼是一手握拳,另一手伸直覆盖握拳手,当胸向前短促一推,显得孔武有力、阳刚十足,这是军礼和江湖侠客喜欢使用的礼节。女性行礼叫道万福,双手松松握拳重叠,在胸前右下侧摆动,同时双腿略曲。
中国古礼相当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繁文缛节,我以上说的只是大概意思,细抠起来太繁琐。但是,有一点非常非常重要,重要的事要说三遍:男子作揖是“左手在上!左手在上!左手在上!”,反之就是丧礼,只有在丧事中才是右手在上!在日常生活和影视剧中,至少一半以上的人是错的,用错了极其失礼。
而女子与男子恰恰相反,日常礼是右手在上,因为古人讲阴阳,左手为阳,右手为阴,所以男人是左手在上,女性是右手在上。您如果双手合十,那是拜佛,日常不用,但是在微信中我们常用来表示哀悼、祈祷、祝福。
作揖是古代的日常用礼,作揖与拱手、抱拳差不多,都是双手抱拳前推,身体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但也略有不同,作揖最正式,也显得相对隆重,在官场之中使用频率最高,双手平伸重叠,向前推,同时身体鞠躬。作揖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身份地位而行不同的作揖礼。拱手是老百姓之间最常用的,一般双手呈虚握拳状重叠,当胸推一推,身体可弯可不弯,就是人们日常打招呼的礼节,相当于如今的点点头、笑一笑。抱拳礼是一手握拳,另一手伸直覆盖握拳手,当胸向前短促一推,显得孔武有力、阳刚十足,这是军礼和江湖侠客喜欢使用的礼节。女性行礼叫道万福,双手松松握拳重叠,在胸前右下侧摆动,同时双腿略曲。
比作揖更隆重的,当然是跪拜了,这是君臣父子之间的大礼。但是在古代,跪拜也很常见,我之前说过,在椅子发明之前,中国人的坐和跪是一回事。我们想象一个画面:刘备正坐(跪)在席上读书,诸葛亮进来了,刘备赶忙让座,诸葛亮在坐(跪)下后要向上级行礼,于是双手扶地弯下腰去,这就是拜,刘备也要回个礼,但可能只是点点头啥的。这个场面中,诸葛亮行的礼叫“空首”,磕头叫“顿首”,如果以头触地有所停留就是“稽首”,一个比一个隆重。在三国时期乃至更早,君臣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的,用不着动不动就磕头。整天让臣子趴在地上的是明朝以后的事,清朝尤甚,满臣还得自称“奴才”。
我们看,中国古代越往后等级越森严,这都是“礼”惹的祸,说到这儿我们就得说说中国古人为什么那么多礼了。
儒家最讲“礼”。孔子的一个重要学说 “克己复礼”, 就是约束自己严守礼法的意思。礼和仁在孔子思想中互为表里,仁是内心修养,礼就是行为规范,孔子常常哀叹春秋时期已是“礼崩乐坏”,主张要恢复周礼,就是要通过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等级明确。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很没有市场,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重用他,因为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是新贵族向诸侯、诸侯向天子发起挑战的时候,是改朝换代最剧烈的动荡期,您老人家让我们恢复周礼,继续老老实实地当下级和顺民,我们嘴上不敢说不,但心里只能呵呵。
孔子周游列国
刘邦最看不起儒生,还曾经往人家的帽子里撒尿。但是在当了皇帝以后,看到大殿上各位功臣整天群魔乱舞不成体统也愁的不行,这时候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就跟刘邦说:我们儒生打天下不成,但是治理国家我们在行(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于是把朝廷秩序好好整饬一番,皇帝面南背北,大臣文东武西,还有其他一系列的礼仪秩序和规章制度,一个时期以后,朝廷面貌果然大不相同,人人讲文明懂礼貌,最关键的是守秩序守规矩,大臣像个大臣的样子了,刘邦也终于找到了做皇帝的尊严和威仪。礼的作用就是“明尊卑识贵贱”,把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捋顺了。
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儒家文化包含有“仁政”思想,但是它恪守君臣之道、强调社会等级的因素更是专制统治者的福音,此后2000多年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君权愈盛,民权愈衰。至于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则被后世的儒家传人渐渐异化没了。
恢复古礼,并不是讲文明懂礼貌那么简单,我们还要看到它的本质,莫与人类社会进步思想背道而驰。